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图)

时间: 2019/04/29   作者:曹威伟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admin   点击:

会议现场

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曹威伟)42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十教北513会议室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会议围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就如何继承五四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党员参加会议。

党总支书记米正华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提出习近平的讲话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教师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周国良、李红琼、陈向科三位老师作了专题发言。周国良老师围绕“毛泽东与五四运动”这一主题,从“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毛泽东忆五四运动”“毛泽东写五四运动“毛泽东赞五四运动”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用两首富于激情的诗歌描述了五四运动及其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外交失败国人仇,学子火烧赵家楼。反抗强权除国贼,誓死捍卫我神州”;“百年精神今犹在,创新发展绘新图。民族复兴指日待,青年仍须走前头”。

李红琼老师从毛泽东五四期间所撰写的《民众大联合》文本出发,从“何以有民众的大联合”“民众的大联合与中国传统”“民众如何大联合”三个方面对毛泽东早期“民众大联合”思想进行了解读。她以大量丰富的历史故事,阐明了中国语境中之“义”即“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个体”,描述了国共两党在尚“义”方面的差异。她提出,新时代的民众的大联合,就是要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陈向科老师带领大家重温了作为新文化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发表在《青年杂志》之上的《敬告青年》一文,对陈独秀提出的“新青年”六条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进行了逐一介绍,深入阐明了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及其瞩望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与会人员认为,三位专题发言的教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精神,研究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内容丰富,理论精到、逻辑清晰、各具特色,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情怀的广度,加深了老师和学生们对于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

刘新春院长在总结中谈到,正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为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中国注入了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使国民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一次伟大的觉醒。今天的历史环境与100年前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精神和所开创的传统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一是唤起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五四运动的伟大之处,从此我们国家民族解放有了人民革命的基础,中国革命才能走向胜利。二是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此前,虽然孙中山、梁启超等都接受、传播过马克思主义,但是正式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却是发生在五四运动之中,是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在了一起。三是掀起了工农思想政治运动的高潮。共产党人到工人和农民当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促进了民众的大联合。四是培养了甘当大任的一代青年。五四运动让毛泽东从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成长于五四时期的青年一代成为了此后担当历史大任的一代。五是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运动的思想精神。五四时期培育起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民族解放的灵魂,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生的共和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他进一步指出,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持续深化对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更加步履铿锵、勇毅笃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