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四院士这么说

时间: 2019/09/05   作者:陈弘 邹学校 袁隆平 官春云 印遇龙   来源:新湖南   编辑:江婷   点击:

导读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湖南是农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湖南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他殷切嘱托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湖南应如何大力推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农业现代化?《湖南日报》特约数位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农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言献策。

牢记嘱托 突出特色

着力推进新时代湖南农业现代化

陈弘 邹学校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产值已经过万亿元的湖南农业既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肩负着率先示范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016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嘱托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谋求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只有深刻认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大逻辑,湖南才能进一步优化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内涵和湖湘特色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概念起始于1954年提出的农业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和机械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农业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后又提出农业信息化、国际化、产业化和高效化;21世纪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发展理念和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后又提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完善、发展。

近年来,湖南大力发展具有湖湘特色的现代农业,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与小农户有机衔接,发展包容小农户的智慧农业、融合农业,把就业、增值留在农村;二是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统筹强化湖南农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等功能;三是坚持将绿色作为现代农业底色,用两型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

与此同时,湖南农业仍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三产融合不深、科技支撑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四化同步短腿。

完善顶层设计,以战略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在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创新,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湖南省农业发展布局。

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通过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产业兴旺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继续打造农业特色优势千亿产业,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要着力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以适度规模经营、科技创新、三产融合助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构建,为农业增添新动能;要借鉴日韩精致农业模式。下足绣花功夫,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要优化湖南省农业区域结构。有序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明确各板块发展方向,建议长株潭城郊区重点发展都市高端农业、洞庭湖平湖区重点发展规模高产农业、湘中南丘岗区重点发展外向高效农业,环湘(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地区重点发展绿色高值农业。

全面深化改革,以政策创新破解体制机制瓶颈

湖南要取得更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效,必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大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紧扣放活目标,健全农村产权体制机制。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等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农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等。

二是紧扣激活目标,健全农业市场体制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丰富农产品物流主体和流通销售新业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湖南农业走出去,推动湘品出湘”“湘品出境

三是紧扣多予目标,创新支农体制机制。提高支农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健全财政支农长效机制;推动新增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倾斜;探索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模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四是紧扣赋权目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对接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强化人才支撑,以育人用人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推进农业现代化须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使用机制,形成人才兴农、人才强农、人才富农的生动局面。

一是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模式。结合百企千社万户” “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好湘农科教云等平台,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县、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完善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工作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落实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培训、农业企业职工培训等工作。

二是优化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建设一懂两爱农村基层队伍,用好扎根农村、实绩优秀的干部;健全农业科技人才任用、激励机制;引入市场化服务机制,拓展涉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建设,做好引才引智工作;通过赋予责、权、利,激发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

三是完善现代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机制。农业类高校应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以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目标,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加强涉农学科改造升级,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集群化发展,建设特色智库和科技创新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基于乡村振兴的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大型企业与学校合作,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袁隆平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大省。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切嘱托,为湖南省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目前,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提高到了58%,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而不、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稻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湖南生产水稻具有资源条件优势和科技优势,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水稻生产效益低和稻米镉含量超标,已成为湖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加以破解。

一是加快构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2018年稻谷国家收购保护价下调后,农民采用常规方式种稻基本上难赚钱,但种植超级稻、优质稻、再生稻和开展稻渔生态种养,可获得较好收益。因此,湖南省应加强超级稻、优质稻、优制稻、专用稻良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加快水稻轻简节本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以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种稻积极性。

二是加快构建重金属污染农田水稻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湖南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多为轻度污染农田,在这样的农田中种植水稻,采用VIP+n(即种植低镉品种、进行合理灌溉、调控土壤酸度,配套辅助措施)生产技术,可以做到生产出来的稻米镉含量不超标。该技术已基本成熟,且经济可行、农民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湖南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更好发展

建设农业强省,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是基础。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打造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主要抓手。要实现油菜、油茶、茶叶、水果、中药材、南竹、水产七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值过千亿和粮食、畜禽、蔬菜等三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新增产值千亿,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产业链和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是以科技助推产业链。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多集中在生产环节,产前、产后和生产性服务环节薄弱。应重点加强产业链条中现代种业、绿色农资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营销物流业、农业休闲旅游业等链环的科技创新,促进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融合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二是以科技助推产业链。湖南省农产品产出数量型特征明显,普通大宗农产品量多价低难销,特色优质农产品价高好销量少。应重点加强特色优质高产良种选育与繁殖推广、生态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创新、错季上市农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与保鲜贮运技术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提升产业价值链,推进产业提质增值。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湖南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湖南省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推进湖南省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关键在于围绕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技创新。

一是创新驱动农业区域化布局。目前,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跟风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应遵循区域农业分异规律,引导湖南省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差异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应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思路,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县、特色村镇、特色产业园区、特色田园综合体。

二是创新驱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湖南省农业已由兼业化分散生产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必须针对这一变化,增强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适用性,有效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技术问题。

三是创新驱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目前,湖南省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农业劳动力紧缺和用工成本高同时显现,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势在必行。应着力培育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良种,开发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农艺,研制适应湖南地形地貌的农业机械,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扩大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覆盖面,推进旱杂粮、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油茶、南竹、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方位提升粮油安全保障能

官春云

民以食为天,粮油安全是国之根本。保障粮油安全,既涉及广大农民和消费者,更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和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油菜播种面积与产量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明确指示湖南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2016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他再次嘱托湖南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不足90%,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更是不到50%,大部分依靠进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高化肥、高农药、低收益等问题制约着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我国粮油安全问题受到更广泛关注。湖南应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强化品种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等路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提升粮油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粮油质量安全与生产环境安全,让群众吃得饱、吃得好。

——推进沃土工程实施,为安全高效生产粮油打下坚实基础。

耕地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土壤良好是支撑作物高产质优的前提。但是近年来,湖南省一些地方粮油生产仍以消耗土地资源和农药、化肥等农资为主,再加上工业三废污染,造成了稻田土壤地力不断退化,土壤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对粮油质量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过量投入化肥农药也导致农业种植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影响到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建议大力研究开发肥料农药减施技术,通过综合运用缓控释肥、肥料深施、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以及飞防等技术,努力在肥料和农药减少25%”条件下实现稳产;通过合理轮作,减少土地负担,逐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比如稻油轮作可减少菌核病危害,同时促进油菜水稻双双增产。豆科作物轮作可起到固氮作用,减少化肥投入;应在适当地区推行稻田生态种养,以减少肥料农药投入,增加综合收益。

——协同创新育种技术,促进粮油生产节本增效。

种子优良是农业生产高效、产品质优的保障。应市场发展需要,我国农作物种子日益多样化,正在从高产、优质、多抗向广适、高品质、专用品种发展。但当前种子市场也存在品种多、新老品种混杂、专用品种数量少、种子价格偏高、品种优质与多抗不协调等问题,导致农民选择难、新品种推广示范慢,新产品生产潜能难以及时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建议大力开展高效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一步降低杂交种子成本。比如开展智能不育系的研究应用,小粒型杂交稻亲本研究应用,具有高含油量、高油酸、高产三高特质的油菜品种选育与推广;在育种技术上,加快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方法研究应用,持续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采用联合比较与展示,给农民群众以直观感受,加速新品种推广;加快低重金属积累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提升湘米品质。

——加强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快速植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和领域,带来了新一轮农业革命,继人力农业、畜力农业、机械农业之后,一种崭新的农业形态——数字农业正在孕育发展。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湖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把促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探索智能农业发展新模式作为主要任务;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基础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但同时存在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智能农机具研发滞后、农业监测物联网建设亟待加强、光谱和遥感等无损监测体系亟须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多功能智能农机具研发,如携带光谱分析和执行机构的一体化智能田间管理系统等。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以多维度创新助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

印遇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生猪饲养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约占世界总量的50%,几十年来稳居世界第一。生猪产业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生猪年出栏量已达6000多万头,位列全国第三,且人均猪肉占有量、生猪出栏率、活大猪外销量和中仔猪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生猪养殖对于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抓好居民菜篮子工程、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段时间以来,受非洲猪瘟和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的共同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下滑,导致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

与此同时,我国生猪养殖还面临品种依赖进口、疫病防控难、饲料资源短缺、养殖效率低、养殖排放处理难等发展瓶颈。湖南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应充分依靠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探索多维度创新,以助推湖南省乃至全国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年生产力。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多,且具有肉质鲜美、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但保种和品种改良力度不够,生产力水平较低,生猪品种长期依赖进口,在增加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疫病风险。建议在强调保种的同时,改良目前商品猪抗逆性以及猪肉品质;构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生猪育种体系,全面、深入、系统开展品种选育和遗传评估工作,开创生猪品种改良新格局;积极推进湖南省与中信集团共建的国家生物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长沙隆平种业硅谷发展。

二是增强科技投入,拓展饲料资源。生猪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畜争粮矛盾突出、蛋白饲料资源紧缺,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建议大力开发非粮饲料资源,通过制定合理补偿政策,鼓励优质蛋白质饲料种植,引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饲粮产量;整合科研院校和企业优势,对非粮饲料资源进行创新性研发,积极引导生物发酵饲料在养殖行业的运用;加快猪日粮配方优化、氨基酸合成工艺和日粮营养结构合理调整,全面推广低蛋白日粮精准饲喂技术,深化饲料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有效缓解我国饲料资源匮乏现状。

三是健全监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随着全球养殖业后抗生素时代的来临,我国制定了《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并于20197月发布《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宣示了从202011日起我国将进入无抗饲料时代。使用替抗产品除了必须安全有效,还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推进中药材、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剂、酸化剂和精油等饲用替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各级监管部门应完善饲用抗生素监管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全面实施兽药追溯制度,实现兽药产品全产业链条追溯管理。

四是改善养殖环境,推进循环农业优先。因养殖观念相对落后、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总体较为低下;同时全国生猪养殖每年粪尿排放超过7亿吨,资源化利用率仅在60%左右,导致环境污染压力大。建议加快实施智能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畜禽养殖环境控制立法,加大防治设施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畜禽养殖场流转土地、实施种养结合与平衡,开展农牧一体化经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业形成智能规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猪养殖体系。

五是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全局调度。为应对重大疫病和贸易冲突等突发事件对养殖业的影响,应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宏观指导和提前布局,从饲料资源供应、重大疫病防控、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管理、养殖政策激励、保障营养供应、科研技术支撑、全生产链流通等方面实现全局统筹。在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基础上,湖南应多举措综合施策,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发展两手抓;加强技术、产业发展投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猪肉品质,提升猪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995日 新湖南 网页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1909/201909050654266932.html?from=groupmessage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