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七一” 故事 康春林:育出优质晚稻新品种

时间: 2011/07/01   作者:沙兆华 李苗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人物简介】

    康春林,湘潭人,1928年2月出生,1953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前身)教授、院长。在校期间,他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曾获得湖南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故事回放】

    1976年夏天,在湖南农学院实验农场晚稻新品种试验田里,夏虫嘤嘤,蜻蜓起舞,禾苗长势喜人。康春林经过6年研究,改良出了一种优质晚稻良种,喜悦和艰辛一齐涌上他的心头,当时他48岁。

    康春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大学生。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里,踌躇满志的康春林选择了农学。1953年大学毕业时,康春林认为吃饭是新中国最大的问题,留校的他开始了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从学习积淀到科研摸索,一条漫漫长路,康春林走过了艰难的17年。1970年,他决定打破我省早稻产量高、晚稻产量低的局面,探索一条晚稻以选育推广矮秆耐寒晚籼品种为主的新路子。

    为了寻找优良的亲本,他跑遍广东、江西和海南等地,从搜集的上百个亲本中经过种植、筛选、择优配组、杂交,精心培育出晚籼新品系“余赤231-8”。后经申报参加两年省晚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余赤231-8”因比对增产显著,而且米质优良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会那天正好是1976年7月1日,是党55岁生日。康春林培育出了优质‘金苗’,向党的生日献礼,心里异常激动。当年,农学院农场栽种 “余赤231-8”300余亩,作为种子的培育基地。

    康春林培育出的晚籼新品种,亩产达到700斤,比那时常规品种高400多斤,湖南一度年种植面积超过了600多万亩,约占全省晚稻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

    如今,回忆起当时的突出贡献,康春林很淡然地说:“我们是沐浴党的温暖,肩负着祖国艰巨建设任务的一代,责无旁贷。”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1年7月1日《湖南日报》T15版 作者:沙兆华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