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技工作者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时间: 2020/05/29   作者:余婷婷 庹炼 王薇薇   来源:宣传部   编辑:喻诚   点击:

本网讯(宣传部 余婷婷 庹炼 王薇薇)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大家对创新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习近平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慰问,在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聊感想。

校党委书记陈弘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让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瞄准国家农业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用实际行动将工匠精神、团结精神转化为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成果,培养出能够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倾心倾力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邹学校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力量,使我们在服务科技事业、报效祖国的征途上,更加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特别是辣椒遗传育种的科技工作者,深刻感受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科技是关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攻关,将产学研结合,坚持不懈开展成果产业化,深入田间地头,实施科技精准扶贫,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农民都种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而且希望我们的品种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让世界人民也能种我们的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园艺学院刘仲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这是知识分子前进的动力。总书记强调国家要强大,创新是核心,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提升国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当下,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力争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科学支撑和持续动力。他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一如既往地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茶叶竞争力,让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提升茶产业国际竞争力,让中国茶走向世界。

科技处处长陈光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同时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的回信精神,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坚定创新自信,以强农兴农为已任,着力攻克农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攀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最大力量。

农学院唐文帮教授表示,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感受到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建国几十年来,一代代科技人员艰辛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我们一步步走向世界科技强国。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攻坚克难,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新时代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人员,一定会牢记总书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嘱托,秉承前辈们“科技兴邦”的信念,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风,瞄准限制我们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世界领先水平开展研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动科学院贺喜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畜牧水产产业要转型、要高质量发展、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要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充分激发科研活力。

动医学院郑晓峰教授表示,疫情发生以来,科研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争分夺秒的开展对病毒类型、病毒来源和防控病毒等一系列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难题的攻关。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针对新冠病毒的科研创新攻关过程中显现出了强大优势,我们农业科学研究要积极主动作为,将中国的强大的制度优势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发挥出来。目前,生物安全已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未来人兽共患病的监管和疫病控制将成为动物医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兽医学学科将聚焦疫病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专业特色,要通过体制优势驱动创新,要通过人才聚集驱动创新,更要通过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驱动创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李位教授表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科技创新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科技创新是国际竞争决定性实力。尤其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科技创新更是彰显大国担当的坚强保障。青年学生是国家将来的中流砥柱,作为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力争为社会、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周南教授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准确定位、做好规划、瞄准前沿、努力奋进,在不断补充自身短板并赶超前辈的同时,积极在新兴领域拓展方向、引领发展、占据高地,以科技创新推进我国强盛。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持续奋斗,在沉心科研、开拓创新以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同时,积极肩负起历史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以科技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新一代巨浪。

(审稿:刘启定)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