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学产研联动出效益 共享合作出成果——记两熟制超高产水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团队

时间: 2017/06/15   作者:校报编辑部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报   编辑:喻诚   点击:

 

在海南参观水稻基地 (左一为团队 PI刘建丰)

团队简介:两熟制超高产水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团队共13人,团队PI刘建丰教授。其中高级职称人数13人。团队成员涵盖作物遗传育种、农学、分子生物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或新种质创新工作多年。团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重点突破南方稻区水稻增产增效与质量安全的重要科学问题。

择优支持 快速反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团队实施“择优支持、快速反应”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团队在管理上实行分级负责,统一管理模式:PI总揽全局,课题组长负责具体各项任务,并严格考核制度。

完善人员聘任机制,贯彻协同中心的“按需、动态、分类”的聘任机制,实行团队内部评估和对内激励、对外开放的竞争机制。围绕协同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因岗聘人,实现按需聘任,建立以PI带头,研究骨干为主体的团队责任制。研究助手、实验员及基地研究示范人员的聘请由研究骨干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提出申请并报请PI同意方可聘任。同时制定青年科研人员培养规划,采用临聘制为主、兼职聘任相结合,聘用方式根据年底考核情况变动,加强团队的科研力量,提高研究队伍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同时,又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团队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团队成员自愿定方向、定任务,考核执行奖励性绩效与完成的任务量、参与团队重大活动的情况挂钩;其次,团队对重大研究倾斜支持,实行重大进展报告制度,及时组织团队研讨和协同攻关。团队成员多数来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育种思想熏陶。团队研究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创新育种技术、发掘优异种质与基因、创制超级亲本、培育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为总体研究思路,旨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并致力于解决超级杂交稻面临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难题。

加强产学研联盟 促进协同创新攻关

在国家粮食安全为本、生态文明和效益优先的新形势下,团队育种攻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育满足两个需求的两熟制超级稻新品种:一是要符合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及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二是要符合多元化市场的需求。重点要解决的两个技术难题是生态适应性与超高产之间的矛盾,高效与高产的矛盾。

目前团队所做的重点攻关聚焦在两方面:一是耐高温、抗稻瘟、抗稻曲病、抗褐飞虱优异种质的发掘、鉴定和多基因聚合改良;二是适宜于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的超级杂交稻亲本创制及符合不同茬口种植需求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选育。

团队的内部成员间、团队与团队间实现了育种亲本、技术的交流;利用各协同单位联系基地进行超级稻新组合生态鉴定联合试验、不同作物茬口新品种选育实验,实现了试验平台(基地)的共享;利用各协同单位实验室,协同单位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了人才的联合培养;团队成员的育种科研与种业公司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团队加强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市场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使现有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与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尽快将超级稻新品种、栽培新技术与之相对接,给基地发放攻关方案并协助督促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与两熟制作物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协作,共同做好田间指导工作。团队积极进行组织宣传和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实施主体按照统一的技术生产管理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生产,大家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强化攻关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找准切入点 创新成果突出

团队3年来审定品种5个,71个组合参加省级以上区试,获得新品种权5项,申请专利9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10篇,2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人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国际合作交流10人次以上,主办国际会议1次。

主要成果如下:

创制出第三代杂交水稻工程不育系。该成果不仅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起到重大战略意义,并将为全球的水稻种植带来巨大改变。协同单位已将此项技术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产业性合作意向。

不完全显性矮秆资源的研究利用。团队发现了不完全显性矮秆水稻种质,并利用其进一步改良,育成了起点温度低、稻瘟病抗性好、分蘖力强、株叶形态好的温敏核不育系696S。该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株高均在100cm左右、穗数多、稻瘟病抗性好、稻米品质好、生育期普遍较早。该资源的发掘为充分利用高生物产量的父本、选育抗倒性强的杂交稻组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发芽率特性种质的发掘及应用。该团队与栽培团队协作过程中,发现提供的龙S及凤S系列杂交组合发芽率可以到达95%以上。种子高活力、高发芽率特性的发现,既为龙S及凤S系列组合的生产应用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也为机插秧栽培方式的推广提供新的推力。目前由龙S及凤S配组而成的一批高发芽率杂交稻新组合已通过审定。

调控水稻粒形等穗部性状基因PT2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产量性状调控机制及其遗传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机械化制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2016年,该团队在武冈、龙山、宁乡建立研究与集成示范基地。武冈基地实施一季“超级杂交稻+油菜”模式,超级杂交稻品种为超优千号,种植面积108亩,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产量达959.2kg/亩;龙山基地实施“超级杂交中稻+马铃薯”模式,实现了“稻—薯”二熟制亩产1200公斤粮食,形成了“稻—薯”两熟制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为实现南方粮油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绿色生产提供技术、产品及装备支撑。宁乡万亩示范片2015年经湖南省农委组织验收平均产量866.98公斤/亩,据农业局测算,超级稻每亩稻谷的毛收2392.87元,扣除直接生产费用普通农户每亩纯收可达1452.87元;万亩片比全县一季稻每亩增收697.63元。宁乡超级稻万亩片10005,农户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3.6万元。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