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种水稻之外,农田还能用来搞些啥有效益的农业生产?
5月16日,在浏阳河上游、连云山脚下,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中午气温达到35℃,农民孔蒲中和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璜教授一道,往他今年新流转的稻田中投放首批千余只鳖苗。2017年,通过“稻鳖共生”生态种养,120亩地为孔蒲中家带来55万元纯收入。今年,老孔将种养面积扩大到200亩,规模达到家庭农场上限。

▲孔蒲中(右)与黄璜教授(左)及湖南农大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史云峰(中)在放养甲鱼苗。
从老孔的家庭农场往西直线距离约55公里,在浏阳市淳口镇狮岩村,农田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们正忙着从连片的藕田里采摘藕尖。2016年起,岳阳人张临英在该村流转农田502亩,进行荷田立体循环生态种养。今年张临英听取黄璜教授的建议,在藕田中套养鱼虾,藕田从田里到空中实现4大类农产品产出,亩产值有望突破1万元。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改造传统农业,走生态种养之路,以一种绿色发展的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的一种趋势。但生态种养如何持续获得收益?老孔的“稻鳖共生”模式和张临英的“荷+鱼”立体种养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性。5月16日,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现场采访活动走进浏阳,感受现代生态种养的丰收喜悦。

▲孔蒲中生态家庭农场。
“稻鳖共生”,120亩地一年纯赚55万元
56岁的孔蒲中经营家庭农场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今年1月31日,老孔作为农民代表受邀作客中南海,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这让老孔这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名新晋“网红”。
让老孔收获肯定与赞誉的,是他摸索出来的生态种养模式。他的农场目前已形成了以“稻鳖”为特色,“稻鱼”“稻虾”“稻鳖鱼螺”等多种经营模式。
孔蒲中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不过想法多、喜钻研。早年间,孔蒲中见野生甲鱼俏销,就琢磨着利用野生甲鱼繁殖供苗。1994年,他在池塘里养了100多只甲鱼,但甲鱼相互撕咬损伤严重,1995年又遭遇特大洪水,甲鱼全跑了,亏损7万多元。

▲这盆1千多只甲鱼苗价值1万余元。
为了不让甲鱼打架,孔蒲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2006年,孔蒲中在稻田中养殖泥鳅和黄鳝,同时放养100多只甲鱼做实验,意外发现甲鱼在稻田里不打架,还能吃掉田里的福寿螺、虫蚁等,水稻长势也更好,之后经过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稻鳖共生”模式。

▲孔蒲中向记者展示稻田养鳖防逃、泄水设施。
之后几年,孔蒲中以 “稻鳖共生”为基础,不断创新,一步步让水稻、甲鱼、淡水鱼、泥鳅、黄鳝、青蛙、鸡等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
除了种养模式上的创新,孔蒲中还探索了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2014年,孔蒲中就注册成立了浏阳市孔蒲中家庭农场。在经营上,他全面统筹协调,还发动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参与,5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家庭农场运转顺利。
种养模式和经营方式确立了,产品的销路也不能忽视。孔蒲中介绍,前期可以多做一些推广,比如发展农家乐,邀请人品尝等,逐渐树立口碑。同时也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种养出来的生态产品肯定会受欢迎。

▲孔蒲中还在稻田围挡外栽了丝瓜,夏天既能遮阴,还能有一份收入。
“冬春两季是湖,夏秋两季是稻。4~5月放养甲鱼苗、鱼苗等,5月20日播种,6月10日左右抛秧,9月底收割水稻。”孔蒲中介绍说,通过这种生态模式,他的稻田不用施肥,水稻秧苗移栽后不打农药,出产的农产品品质更好。

▲看到稻田围挡边趴着一只甲鱼,孔蒲中凭经验告诉记者,这只甲鱼应该是打架受伤了,过会要捉回家用3%的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处理。
2017年,老孔的家庭农场销售成品甲鱼 1000 公斤、甲鱼苗 2.2 万只、优质米 1.6 万公斤,生态稻米每公斤20元,生态甲鱼每公斤300元,全年获纯利 55 万余元。
“荷+鱼”生态套养,亩产值7000余元
跟老孔不同,张临英搞的是荷田共养,她的合伙人唐林称这种养模式为“荷田立体循环生态套养”。
“我们公司流转承包了村里280余户的502亩土地,去年4月开始栽植藕种,6~9月荷花开了3茬,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前来赏花,连村民出产的有些农产品都被游客顺带买走了。”唐林介绍说,该模式能从泥巴中到空中实现4大类农产品产出——泥巴里面夏有藕尖秋有湖藕,水里有青鱼、甲鱼、龙虾,水面有鸭子,空中还有荷花和莲子。

▲狮岩村502亩荷田基地。
记者了解到,张临英在狮岩村的502亩连片藕田,3~6月每天可产三四百公斤生鲜藕尖,最多时一天达1200公斤。在3月藕尖刚上市时,零售价高达52元(公斤价,下同),批发价都达36元,就算到了5月中旬,批发价都要16元。生鲜藕尖及荷田其它生鲜产品,主要通过大宗批发商、社区生鲜电商平台、大型餐饮集团采购及藕尖厂4个渠道售出,产品产销稳定。
“湘莲藕尖从3月可采到6月底,专门产藕尖的,还可从3月初产到8月底。”狮岩村村民邓村告诉记者,村民们在荷田基地务工,每天可收入80~100元,“去年我务工也赚了3000多元工资”。
2017年,像邓村一样,狮岩村有103户贫困户在荷田基地务工,采莲子、取莲心、养鸭子,共赚得工资收入118万元。
“502亩荷田去年产值达360万元,在黄璜教授的指导下,今年我们又在藕田里套养了鱼虾鳖等,预计全年产值可达500万元。”看到荷田立体种养开局良好,张临英高兴不已。
生态种养成趋势,关键是要能可持续
我国种养结合生产历史悠久,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稻田养鱼经历了发展、衰落、恢复、发展的坎坷历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大面积稻田养鱼。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价值低、产量低,我国稻田养鱼的面积、产量逐年下降。
直到2007年来,一大批以名特经济水产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稻田综合种养再次蓬勃发展!

▲黄璜教授向记者介绍孔蒲中自己繁育的甲鱼苗,这么小小一只,价值6元。
作为我省乃至国内著名的稻田生态种养专家,2016年,黄璜教授担任孔蒲中的家庭农场首席专家。黄璜教授认为,“稻田 +”模式其实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农作方式,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品种更加丰富,知识更系统化,孔蒲中的实践也丰富了 “稻田 +” 的内涵。
“目前我省新生态农业主要有稻田+甲鱼、龙虾、泥鳅、荷花鱼、青蛙、田螺等六大类。老孔和张临英的的成功不仅源于他们本身的聪明、勤奋与坚持,更重要的是碰到了好政策、好市场、好领导、好专家。”黄璜表示,生态种养要想获得可持续收益,成功的模式虽然可以借鉴、复制,但广大农户必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种养模式,在生产出优质生鲜农产品的同时,还必须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种养基地才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
据省农委统计数据,2017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突破300万亩,主要模式包括稻鱼、稻虾、稻蛙、稻鳖、稻鳅等,有效提高了农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2018年稻渔综合种养仍是我省农业工作“重头戏”,省农委计划新增稻渔种养面积50万亩以上。
种养结合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生态种养大可作为!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8年5月18日 湖南科技报 作者:傅仁斌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5B7BVTZp01mAhf8-Zeh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