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现场 徐乐 摄
本网讯(经济学院 徐乐)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学课程实践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月28日至29日,经济学院将经济学课堂搬到茶陵县田间地头,以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为载体,实地探索如何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
“荒山掘‘金’富万民”,奇妙农业之旅
师生们调研第一站来到茶陵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在严塘镇流转10万亩荒山荒地,打造蜜柚、黄桃、脐橙生产基地,通过劳务输出、土地流转、技术培训、扶贫帮困等方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荒山掘“金”富万民的“万樟园林模式”。这次实地参观和体验,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和鲜活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深切感受到农业发展的变化,对农业发展的未来充满期望,激发了学生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入户调研
第二天上午,师生们来到严塘镇和吕村,以“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为主题进行入户调查。问卷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家庭收入支出、土地流转面积及原因、农户的风险偏好等4个方面内容,涉及近30项数据。通过这次活动,学院学生学习调查方法、掌握调查技巧,深入农村了解乡村面貌、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争当知农爱农的经济学人才。
“因地制宜发掘红色资源”,引爆乡村旅业
“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命运共患难,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在结束紧张的实地调研后,师生们来到中国湾里红湘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园,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所在地——湾里村,近距离感受“农旅融合带旺红土地”。该村又叫“红军村”,距井冈山不到百里,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就在此处建立。徜徉在苏维埃红军故事街上,畅想着前辈们的一言一行,大家激情荡漾,心潮澎湃,爱国之情不断升华。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参与,经济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笔记录农村实况,用脚丈量农村土地,力求让学院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力争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色彩。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将更好地激励青年刻苦研学、扎实求索,为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赋予更多青春力量。
(审稿人:余婷婷)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