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宣传部 庹炼 吕志)8月21日,学习强国APP推出《强国问答(45)|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好青年作用?》一文,其中引用了校党委书记陈弘2019年5月3日发表于《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版《用五四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业》文中的主要观点,点赞量高达九万多,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一直以来,我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建“本硕博连读”创新实验班协同机制;依托“双百富民”工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政、校、企“三位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社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如大学毕业回乡承包柑橘园的周少军;帮助洞庭湖区藕农致富的彭思华;在青海藏区打造电商平台帮助藏农卖虫草的索南才让;解决橘农无公害防治难题的莫博程有志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才俊,为大学生立足乡村创新创业作出了榜样。如何进一步引导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破解好青年学子怎样“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等瓶颈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使命。
8月23日上午,宣传部组织教师代表、相关学院负责人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学生代表等在行政楼三楼统战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涉农人才政策,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乡土乡情教育等四个方面谈感想议对策。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多培养“用得着”的农业人才
目前,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要按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的要求,根据产业需求,大力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全方位进行专业改造升级。教务处处长孙志良表示,学校必须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目标,以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机制,着力培养适应、适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农业人才;按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模式,大力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按“以本为本,育人为本,以农为本,崇实务本理念”推进教师思想更新观念创新。
教育学院院长郭丽君提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新时代乡村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学院打造农村中职师范生“懂农爱职、五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从确立“懂农爱职”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六艺并举”的素质提升途径;创设“三位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
公管法学院李晚莲教授认为,学院在教学上注重树立培养学生“一懂两爱”的精神品格,带领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农村做调研、研究农村发展,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研究农业有前途、研究农村有发展、研究农民有奔头。
不断完善涉农人才政策 为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打造成长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袁光敏表示,学校要通过构建创业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创业实战教育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集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竞赛平台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并开展一系列农业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真正推动青年人才想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吴磊提出,学校在做好就业服务和创业教育的同时,更要跟踪做好学生的就业后续服务工作,加强政策保障和人文关怀,提供学生创业干事平台,为学生在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情感寄托,为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提供信心,激励广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做到不仅“用得着”,还能“留得住”。
继教学院副院长谷祥云结合学校常年面向省内外市、县、乡、村级干部,基层技术骨干,职教师资,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实际,提出要全面整合学校、政府、企业教育培训资源,找准社会、学员需求,做好破解瓶颈、解决问题与需求的措施;抓实与创新培训,强化培训增值超值、延伸培训培育链条,引导学员自身和宣传周边人员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倡导学员推进“培、引、雇”人才工程,加大对农民的非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
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 激发青年一代认识农业领域机遇
农学院院长唐文帮表示,我们身处国家的农业转型期,因地制宜建设独具特色的新农科体系,要主动识变、应变和求变,让广大青年学子真正的认识到农业将是集所有前沿技术的行业,把广大年青学子培养成为专业技术水平高、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对农业有情怀的人。
经济学院院长匡远配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青年学子的舞台,更是农业大学学子的主战场。农业大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是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衡量器”,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功能的“训练场”。农业大学必须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提升农业特色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和引导更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省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闻中心副主任吕志认为,做为宣传工作者,要从传统的报道模式中走出来、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从传统的笔法中走出来,与媒体形成合力,通过宣传报道来影响青年、引导青年、激励青年,更加深入理解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了解现代农业的新思想和新进展,更好地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开展乡土乡情教育 培养青年一代农业农村情怀
实现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是关键。青年人是否“下得去”,思想是关键。农学院党委书记周其林表示,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源于农耕文明,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农业文化的回归本真。我们要从思想上更新广大青年学子对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理解,深入理解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团委副书记丁彦表示,共青团在引领思想的过程中需要将青年学子个人成才梦融入乡村振兴的民族复兴梦,引导青年人主动担当起时代责任。乡村振兴为农大学子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我们更要坚定这份信念、深化这份情怀投身乡村振兴伟业。
学工部副部长唐琳认为,要把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把握新时代农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爱农、学农、懂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着力点,培养农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职业心态,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己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理学院辅导员何恩祺认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乡”文化。一是培育乡土情怀,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乡土乡情教育。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在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与培养环节中重新构建学生对新时代“三农”的认知。三是提升综合素质,以专业知识为根本,协同做好专业与通识、人文与自然、课堂与实践,着力提升湘农学子的 “荣乡”本领。
学生代表吴双洛和吴柏顺都表示,做为农大学子,更应该要先学一步,先干一步,紧跟时代步伐,明确历史使命,发挥青年创新思维,把自身专业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创新型农业人才,一步一个脚印,投身乡村振兴的伟业中去。
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刘启定总结发言指出,陈弘书记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为湖南农业大学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乡村兴,则国家兴。当前,影响我国城乡平衡发展、制约农村充分发展的根本问题还远未解决好,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的支撑。湖南农业大学是我省唯一一所省属农业院校,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培养,最大的特色是为“三农”服务;最大的责任和成效是培养“一懂两爱”的青年人才,希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年学子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舆论环境,激励更多青年用实际行动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