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工业摇篮”的东北地区,目前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期。国家正着手全面复兴东北传统重工业区,使其提升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高教界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高校要更加主动地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极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振兴东北 重在服务】
为了全面复兴日渐衰退的东北传统重工业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东北三省政府正在加紧研究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方案,拟定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中央政府承诺,制定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扶持。控制增设新的工业项目,侧重挖掘现有企业的内部潜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并形成研发创新能力,实施购并、重组,对国内外投资者开放,降低国有资本比重……政府部门透露出强烈的改革信息。
振兴东北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东北的福音。高校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认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具有的使命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外,还要进行社会服务。东北大学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很成功的,为辽宁的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经验。辽宁之所以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我们也作了贡献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大学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大学的作用、服务社会的形式也应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新的变化。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是辽宁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和机遇,我们更把它看成是进一步发展东北大学的新的机遇。我们要更加主动、积极地参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极地作贡献,在贡献中实现我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目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吴博达说,吉林大学作为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院校,理应为振兴东北发挥作用,作出贡献。为振兴东北服务,吉大的考虑有三点:一是提供政策咨询。吉林大学有比较雄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可以对一些相关政策进行研究,提供研究成果,成为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二是吉大的理科、工科、自然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吉大科研题目的来源将贴近企业的需要,使科研成果尽快发挥作用。三是加快科技园建设,加强科技园在成果孵化、转化方面的工作,吸引省外、国外企业进驻科技园,把它们的科研成果也转移到为振兴东北经济服务上来。
【振兴东北 人才为先】
如果说西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发”的话,那么,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转型”。
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时,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但是振兴东北与西部开发在发展模式上有重要的不同。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东北地区“转型”、“转轨”的特殊之处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原有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为彻底的地区。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状况构成了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的重要障碍,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转型”充满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一些代表认为,振兴东北,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东北地区具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科学教育等基础条件,不应将振兴东北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上。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而是体制、机制与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的问题。
“东北振兴有三个步骤”,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对记者说,“一是国有企业改造;二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这三个步骤的实现都需要人才,但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学历、学过很多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一步需要的人才是能够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人才;第二步需要的人才是了解和市场关联非常密切的企业的情况的人才,他们可以依存现有的企业,又可以营造新的企业;第三步需要能够进行企业技术改造,迎接新的生产力的到来的人才。这些人才可能不是博士毕业,没系统地学过知识,但有经验,有组织能力。高校可以来培养这些人才,但东北要想吸引这些人才,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外来投资,充满商机的市场自然会使人才汇聚到这里。
东北振兴,人才为先。而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必须有足够的师资。谈到师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学校有信心实现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的国际化。学校去年外聘三四十名国外知名教授的决定,他们每年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1至3个月。学校给这些国外教授的薪水是有针对性的,实实在在按其水平、贡献给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得值,看他的增量在哪儿,而不是盲目高薪聘请,有些甚至比校内教师的工资还少。很多国外教授来是看中哈工大的学术环境。王树国说,现在国内高校间教师流动不规范,很多学校把其他学校的骨干中坚力量挖走了,对国家来讲,其实没有什么贡献,要从国际上来挖,不要在国内兄弟院校间打仗。
【振兴东北 高校使命】
在跟代表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大学校长们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赫冀成代表认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振兴东北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过去的十几年东大刚开始起步发展的时候,我们的认识是比较被动的,困难也更多。这一次是我们积累了十几年认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把服务与我们实现“985工程”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在服务中求得发展,使我们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抓住这次机遇,对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新的分析。
赫冀成说,我们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办法,首先是建立新的校区,很快地调整新校区的功能。新校区分成两个功能,第一个是兴办东北大学第二个科技园,因为我们是国家级大学研究院单位,第一个是软件研究院很出名,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拿一个软件园向国家汇报,而且软件园现在是东软集团自己在运作,我们后续的7个项目和新的产业还需要有新的空间,所以我们要继续办,来孵化更多的高科技产业。第二个我们还要把本科生、研究生之外的功能迁到新的校区。要紧紧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去发展,使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示范性软件学院直接为人才市场服务,按照辽宁的人力资源的要求,能够灵活地培养人才。老校区提供人才的支撑,新校区配合辽宁的产业化结构调整,来整合全校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为辽宁振兴提供平台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
“此外,我们还要成立一个学校体制的研究院,叫东北大学研究院。”赫冀成对记者说,这个研究院是虚实结合。我们要用新的体制和新的机制来为辽宁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虚体就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当我们需要做项目的时候,可以在全校挑选人手主持项目,把教授自己的实验室设备和科技成果融入这个项目;实体就是我们今年会在国内外引进人才,在国内外招聘,主要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给他们创建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眼光投向这里。
在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大学校长唱江华表示,学校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有可能在更多层面、更广范围内满足振兴东北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将通过各种不同的、灵活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如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才能够直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如果说20年前,中国让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是考虑到东北等老工业区“船大调头难”,如今,东北老工业区终于“调头”了。振兴东北,高校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