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励初心】深入推进“五化”建设 着力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我校20个先进党支部党建工作重点解读(组图)

时间: 2019/07/01   作者:      来源:组织部 宣传部      点击:

教工党支部 【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充分发挥党建“三促”作用

 

商学院会计系教工党支部

以党建促师风,提升党员政治思想素质。抓实理论学习,以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支部党员获评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芙蓉百岗明星各1人,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项。以党建促改革,提升学科专业实力。支部党员带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了“产、学、研”全面衔接,形成了“国际化”和“农商”两大发展方向,2018年获批MPAcc专业硕士,专业排名进入全省前30%。以党建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ACCA实验班,连续四年被评为ACCA“优秀办学单位”,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全面提高,相关成果和经验,两次在《中国教育报》报道和推广。

 

教工党支部【校级先进教工党支部】

党员骨干带头服务脱贫攻坚

 

园艺园林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

全力推动党员骨干服务“三农”。鼓励党员骨干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让党旗在湖湘大地上高高飘扬。支部有6名党员担任国家、湖南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0名党员担任湖南省和长沙市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了党员骨干在全省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充分发挥邓子牛、杨国顺、艾辛等党员专家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省各地建立了10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如湘阴樟树港辣椒基地、汝城辣椒精加工基地、永兴县冰糖橙综合示范基地、澧县葡萄特色产业基地等都已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基地,带动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

 

党建引领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坚持改革创先。率先提出“一二三四”实践育人模式,即充分发挥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作用、实现专业建设提质增效和人才培育校企协同两个目标、推动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基地、创业与就业三个衔接,实行“双选择、双导师、双管理和双考核”培养模式,校内外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坚持工作争先。涌现出生猪产业化专家张彬,创业导师黄兴国,技能大赛优秀导师杨玲媛,“双师型”骨干教师张佩华,扶贫专家蒋隽、陈宇光,培训专家何俊、陈清华、高凤仙等一批优秀党员。学生获国家专业技能大赛和省市竞赛奖励6项,发表论文20篇,考研升学率连续三年突破40%,毕业生江倩茗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何子煜考取日本鹿儿岛大学硕士研究生。

 

党建引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质教工党支部

强化社会服务。支部党员积极服务地方食品企业达20余家,被红网、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遂宁新闻、高校联盟等媒体报道。加强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利用“雨课堂”网络辅助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一年来,2名党员获学校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课堂教学考核优秀率达98%。支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2人担任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和万名工程人才;1人获学校“第二层次拔尖人才”支持,4人入选学校“1515”人才项目。

 

创新支部设置,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

 

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教工党支部

优化支部设置。按专业、二级学科或科研团队设置党小组,选配支部委员,提升了支部班子管理服务党员和群众的实效。助推“两个促进”。依托国家、省(部)级平台和基地,建设好党员活动室,促进支部阵地建设规范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紧紧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深入研讨学科发展方向,建设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8年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省教育厅项目各3项,年到位经费超过1000万。

 

选树典型 强化引领 以点带面促提升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行管社保社工党支部

选树典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积极发现和培养优秀党员,挖掘和总结优秀党员事迹,将其作为党性教育“活教材”。涌现出了符少辉、王薇、吴松江、江维国等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强化引领。通过谈心引导、模范践行,引领支部党员齐头并进。符少辉研究员引领支部党建发展,李立清教授带领党员潜心学科建设,李晚莲教授牵头科研团队建设,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支部党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主持国家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

 

坚定马院姓马定位 打造读书活动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读书会”。2018年起,以重大事件、纪念年为契机,阅读研讨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取得明显成效。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9名党员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文选》《五四运动》等马克思主义名篇,撰写了9篇共计15万余字的读书体会,分别作了精彩读书报告,引发师生热烈反响。集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支部党员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支部党员撰写心得体会50余篇,产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抓好“五化”促规范 创新服务为师生

 

后勤服务集团餐饮党支部

党建引领业务工作创新。全员参与支部“五化”建设,全面对标创建,支部工作逐步规范。积极探索推进“智慧餐饮”、阳光厨房建设和视频信息化质检,提升食堂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立足实际树立党员标杆。践行服务师生宗旨,在学生食堂设立了党员“安全先锋岗”和“服务示范岗”,将党员学习教育与工作实践深度融合。校县对接助力精准扶贫。支部密切联系学校对口扶贫点,深入开展调查走访活动,与花垣县搭建起物资采购对接平台,积极落实以购代捐和消费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创建“三型”支部 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人事处党支部

创建“学习型”支部。将理论学习贯穿支部建设全过程,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途径,提升学习效果。创建“服务型”支部。强化“教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落实“首问负责制”,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教职工能力。创建“创新型”支部。坚持党委领导、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引育并举、专兼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德为先、分类分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优化服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全方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筑牢育人阵地 引领青年成长

 

团委党支部

理论育人,引领青年思想。组织开展“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青年政治理论学习和“高举团旗跟党走,重温入团誓词”等主题团日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深入见“理”,引领了青年思想。服务育人,锤炼青年品质。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导向,引导青年积极参加义务献血、学雷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支教、服务西部、助残敬老等活动,锤炼了青年品质。实践育人,凝聚青年力量。组织青年参加科学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艺术展演等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湘农青年”微信平台,打造学生喜欢的精品活动,凝聚了青年力量。

理论联系实际 打造“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党支部 

一“植”一“保”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厚植党员爱农意识。组织党员积极参加支教和支农活动,将“三下乡”活动打造成多项服务并进的社会实践品牌,将先进的农业知识传播给农民,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在望城格塘村开展党日活动,为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和文具、开展支教。确保党员作用发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帮学助学服务,推动形成优良学风和院风。10名党员担任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18名党员担任班级干部,3名党员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16级生物信息学一班获评学校“红旗团支部”。

 

打造又红又专的党员队伍

 

动物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在党性教育中培养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党日活动、理论学习、相互研讨、实地感受、典型示范、关怀激励、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强党性教育,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提升。1名党员获评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5名党员获评校院“优秀党员”。在学术研究中培养专业创新能力。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建科研团队与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学术研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在《Nature》出版集团《Science Reports》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养殖污染防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探索中培养社会服务能力。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党员的操作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与质量。

 

朋辈帮扶 亦师亦友

 

工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学业困难帮扶。支部党员都是“小老师”。针对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课程进行集中辅导,针对新生开展高数、英语等课程辅导,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系统认识。一年来共辅导新生100余人次,水利专业英语通过率93%,工管专业高数、英语通过率达100%生活适应帮扶。党员与非党员结对建友谊,积极排忧解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融洽了党群关系。专业规划帮扶。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以经验交流为载体,营造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氛围。支部党员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申报专利2项,参与学科竞赛荣获省级奖项5项、校级奖项4项。

 

讲学习 讲奉献 提升支部引领力

 

理学院统计学学生党支部

狠抓学风建设。强化学习引导,加强课堂管理,党员在英语过级、考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四级通过率100%6人考取研究生,其中1人保送至湖南大学;2018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9人;发表论文8篇。热心服务社会。支部党员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三农,13年如一日坚持开展“爱心之行”“敬老院之行”特色活动;博士团“三下乡”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荣誉,积极参加爱心邮递员、节日义卖、以书易书、小学支教等志愿活动,已形成“铭理”特色育人体系。

坚持“三个强化” 引领学生成才

 

经济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

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让支委成员既成为理论学习的带头人,也成为党务工作的带头人。积极组织党员参加理论学习,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强化教育载体。抓好教育培训,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支部党员为基层送金融知识;开展毕业生党员“经验交流会”“读书会”“情系韶山心向党”等活动。强化育人实效。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5人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研究生,5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有力带动了学生成长成才。

努力打造学习型支部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师生交流促学习。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定期开展“我与导师面对面”活动,选拔成绩优秀的党员代表发言汇报,邀请导师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指导,支部学风明显好转。学术竞赛促学习。开展学术研究,每年选拔优秀研究生参加外事笔译大赛和研究生翻译大赛,一大批党员屡获佳绩。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社会实践促学习。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社会实践,从“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中部农业博览会”到“亚洲低碳高峰论坛”,再到“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处处都有支部党员志愿服务的身影。

 

引领大学生党员投身基层

 

教育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

“圆援”基层梦,心系于“国”。开展党员讲党课、赴基层锻炼、优秀基层服务代表回校讲座等活动,广泛宣传党员先进事迹,构筑党员投身基层梦想。“忧优”群众心,服务于“学”。忧心学生学习问题,优先考虑学生利益。支部党员联系涉农专业团支部,围绕学生“学”的问题开展针对性辅导,提高党员服务意识。“浓农”职教情,寓教于“农”。积极营造浓厚的“大农学”专业文化氛围,把爱农思想传递到涉农专业团支部,开展中小学支教活动,锤炼支部党员服务能力。近年来,支部每年有1名党员赴新疆担任基层干部,23名党员参加湖南省特岗教师计划,连续2年有党员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乡镇基层工作。

 

强化实践锻炼 提升服务能力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创新党日活动,坚持志愿服务。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坚持开展以清理污染物、定期测水质、开展知识宣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浏阳河,守护碧水蓝天”行动,积极改善浏阳河生态环境。结合专业优势,拓展调研实践。组织支部党员参加暑期“博士团”调研实践,在岳阳云溪区开展“一河一策”调研,提出污染治理对策,得到了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支部党员以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1人获校级“优秀党员”,3人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人获国家奖学金,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20篇。

建堡垒 创特色 让优秀成为习惯

 

国际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

突出主题教育。支部成员赴湘西花垣县望高村、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作用;结合学院特色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留学文化活动月”的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党员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强化典型引路。落实党员蹲班制度,注重培育青年党员典型,支部党员易可欣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王煜赴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深造,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争先 三提升” 助推支部“五化”建设

 

东方科技学院理工学部学生第五党支部

思想争先,提升凝聚力。每月开展1次集中学习、2次党小组红色读报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人均学习记录达万余字,做到真学、真悟。工作争先,提升引领力。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20名党员全部担任各级学生干部,主动在党建带团建工作中亮身份、树旗帜。全体党员开展结对帮扶,跟进示范服务,争做模范带头人,增强支部引领力。业绩争先,提升执行力。通过学期初、末各评一次,提升党员综合素质。赵彩凤党员被评为校院“优秀共产党员”、李禹等6名党员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文翊等14名同志获校级“优秀团干”等荣誉,支部党员评先评优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