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乡村的“诗和远方”

时间: 2023/05/29   作者:王薇薇 庹炼      来源:宣传部      点击:

本网讯(宣传部 王薇薇 庹炼)浏阳的小河乡乌石村,屋舍白墙上画着缥缈写意的水墨画,散发着艺术气息,曾经的重点贫困村变身为网红打卡的“艺术村”。

长沙县的福临镇,废弃的猪舍被改造成村史馆、轻饮店等学习交流与创业空间,越来越多年轻人归来建设家乡,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收获“诗和远方”。


一个个落后村庄蜕变成“有颜有品”的和美乡村,变化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师生扎根“三农”,行走阡陌,以设计实践教学为方法、以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用设计“点亮”乡村,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农大方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乡村样板。

“涉农高校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三农’情怀实现一体化培养,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说。

一份规划“设计”乡村新未来

“设计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孤芳自赏,它的浪漫和伟大在于人与场地,人与人产生的联系。”2021年暑假的一次实践活动,让我校景艺学院学生罗智慧对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个夏天,我校景艺学院副院长黄炼带领师生团队深入小河乡乌石村,给村里量身定制了一份“美丽规划”——以“乡愁符号”为载体,营造可感、可赏、可游、可体验的乡土空间。

“融入乡景、乡情的艺术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有趣的日常生活空间,具有地域特色的形象,为乌石村特色产业注入了活力。”黄炼带领课程团队将65位同学分成了四个工作室,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以“微介入”的设计理念,联合打造了“田野艺术秀场”“美丽屋场”“乌石艺术基地”等多个空间。

“我们把实践育人的主课堂放在乡村,把人才培养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景艺学院院长何长征表示。

近年来,学校景艺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通过“湘村造梦”乡建营、乡创营等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一批基于《空间设计》等专业课程的高品质乡村振兴项目设计与开发,打造了学校师生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靓丽名片。

如今,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成果落地,让曾经没有产业基础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偏远山村变成了“网红景点”,也让乌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赖平有了“底气”:“通过与农大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校地合作振兴乡村的新路子,让知识软实力迅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实力,路子越走越宽广。”

一片风景“点亮”乡村新风貌

没想到残旧脏乱、臭气熏天的猪舍竟能改造成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我们茶余饭后也有了新去处。”长沙县福临镇村民黄娟为湖南农业大学竖起了大拇指。

影珠山下的福临镇曾以养猪业远近闻名,但环境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随着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居环境的治理,遗留下来的废弃猪舍等村集体经济闲置资源让村干部们犯了愁。

2022年,景艺学院再次组织60余名学生及14名导师组成了空间设计团队,开始了对当地整体策划与定位、7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点的景观提质设计、旧猪舍空间改造设计及导视系统设计等工作。

从调研、测绘、采集数据,到规划、设计、施工图编制,再到铲地、砌墙、刷漆,师生团队扎根福临镇,体会乡情,了解乡村实际需求,以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建设目的,将一个个改造项目变成现实。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乡村,把课程实践教学和企业、地方政府、乡村实际项目联系起来,用设计改变乡村面貌,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提高实践能力,真正把设计写在乡村大地上。”黄炼表示。

经过团队半年多的设计改造,一幅“树湘故里,影珠福地”的和美乡村图景逐渐清晰。

废弃猪圈焕然一新,变成了“汲志堂”“吾爱居”“廉心馆”等高雅之堂,为村民们提供精神食粮;利用树木和景墙进行空间围合,精心营造的“竹下予”“草木间”等,可供村民农忙之余纳凉交流昔日杂草丛中的一片晒谷场升级成了晒秋坪”,满足晒谷、晒菜等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展示农耕文化、承载周边村民开展文娱活动的场所。

福临镇党委书记陆宇表示:“福临的乡村建设得益于湖南农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立足福临的在地资源,以村民为本、以人居环境改造为抓手,深入推进了农文旅结合,为福临打造了美丽宜居村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一年一村一主题”——设计创新给乌石村、福临镇带来了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接下来,景艺学院还将为浏阳市张坊镇、小河乡、益阳市三堂街镇赤塘村等湖南多个乡村提供全链条服务,将人才培养与文化挖掘、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设计项目在一域一地落地见效,继续把实践育人成果运用和转化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当中。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