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8日开始,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网上报名,这个评估结果不仅可同时为
各学位授予单位对学科整体水平查询和分析提供参考,也为社会各界报考研究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重要参考。
这次,湖南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5所学校均有学科入选。这些学科基本上是各高校多年来的品牌专业,也是高考招生时分数线最高的专业。如中南大学的临床医学、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湖南师范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国防科大的计算机专业均比各高校的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高出几十分。从就业形势来看,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国防科大:计算机全国第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第一名,是全国高校学科排名名次最好的。另外,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别排第三名、第四名、第七名。
学科特点:
40多年来,学院先后研制成功了20多种以 “银河”为代表的各类型巨、大、中、小型计算机。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为打破国际封锁和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学院1983年荣立集体一等功,199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199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该一级学科内全部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按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中南大学:包揽15个学科
中南大学是本次评估收获最多的,包揽了15个学科。据悉,到今年为止,中南大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5个增加到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36个增加到90个,硕士点由81个增加到169个。此外,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38个博士点学科专业。专业学位新增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管理硕士(MPA)和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成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含国防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令人欣喜的是,公共管理专业刚刚开设即入围全国排名前10位。
校方态度:基本反映了学校地位 该校副校长李桂源认为,评估结果基本反映了学校相关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当中所处的地位。
保护举措:建立专业评价体系 李桂源指出,学校将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专业学位授予质量评估体系、指导教师考核与评估体系、学位点评估体系,加强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导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及教学环境建设。
湖南农大:两学科入前十名
该校的作物学和园艺学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九。作物学是该校的一门老学科,自学校开办之日起即开设此专业,目前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队伍强大,有一大批的博士、硕士,并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几十项,培育了几十个博士生。作物学研究生目前在校有260余人,有7个硕士点和7个博士点。从就业情况来看,农学植物科学就业率有95%以上。
今年,以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为领头人的湘油15号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校方态度: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王国愧认为,“这个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保护举措:产学研相结合
王国愧表示,将继续发挥强势学科的优势,产学研相结合,为湖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油菜生产强省作出贡献。
湖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排第七
湖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在全国排名第七 。此专业从1938年开设,一直以来注重学科建设以及人才的引进,本着“人才至上,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至今已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办学理念,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该专业已设有1个博士点和4个硕士点,拥有6名博导、博士15名、教授、副教授41名。就招生方面来说,都是以高出分数线22分的成绩录取,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其中70%学生选择考研。与其他外国语学院偏重某一方面不同的是,湖南师大该学科队伍整齐,形成英、日、俄多语种的,包括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
校方态度:是学院发展的良机
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黄振定院长表示,这次评估,外国语言文学是湖南师范大学惟一入选排名的学科,这对该院的发展是一个好的契机。
保护举措:打造成国内一流专业
黄振定透露,今后该专业要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名牌专业。学科目前已有英语言文学博士点,近几年内要开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言文学还将申请国家级重点学科。
湖南大学:两学科排第九名
湖南大学入围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源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第二班。建筑系办学历史可溯至1905年所设的土木科。
附:中南大学入选学科及排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NO.6
冶金工程NO.2
测绘科学与技术NO.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NO.4
矿业工程NO.2
交通运输工程NO.7
生物医学工程NO.10
基础医学NO.4
临床医学NO.9
口腔医学NO.9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NO.7
中西医结合(2004)NO.7
药学(2004)NO.6
公共管理(2003)NO.10
管理科学与工程(2002)NO.10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