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库】周清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三农”人才培养

时间: 2019/05/10   作者:周清明   来源:湖南智库   编辑:网宣办   点击:

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进行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高等农业院校要主动调整和适应,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供给侧改革,清理招生就业不理想的专业,科学设置社会需要的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如现在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快,需求大,就可以办现代设施农业专业等。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是“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以培养为主,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515”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工程、国际化战略实施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切实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其投身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是创新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力度,大力培养种植、养殖、职教、农村金融、乡村法治等专业人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向往农村,励志振兴农村,积极投身实践,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业、想干事、能干事。

近年来,湖南农大积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隆平创新实验班”、“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动物科学现代农业创业卓越人才班、水产养殖现代农业创业卓越人才班等,探索“2+1+1”人才培养方式,采用“四双制”联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探索“三界协同”+“三双共生”+“三维系统”的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培养“浓香型”(善乡愁、会乡技、懂乡知)乡村职教师资,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特色教学成果,为乡村职业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教师,被誉为“中国南方农村职教师资的摇篮”。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育工程。这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内容。一方面,要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好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着力从贫困人口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依据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推行如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育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育模式、项目推动型培育模式等;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适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如面对面培训、“互联网+培训”等。同时,要进行分级分批轮训和重点培育。对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植和养殖专业生产基地、种养和流通大户、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负责人和骨干等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级分批轮训和重点培育。

二是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高等农业院校要统筹培训资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主体承担培训,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

三是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实施差异化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措施,把认定管理作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手段,注重队伍建设,把素质能力、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带动作用等作为认定的参考要素,开展规范管理。创新扶持办法,提供医疗、养老、信贷等方面服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保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年来,湖南农大对接国家和社会需要,顺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以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培育等为突破口,着力在村官提质、村民强基、产业增效、创新驱动四大工程上下功夫,培训层次丰富、师资配备精准、授课形式多样、持续服务到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个,为省内外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领军人才10000余人次,为农民和农业创造效益逾亿元。打造了专业“对口”,知识“对味”,技术“对路”的课程培训特色,打造了根据参训人员需求设计的“订单式教学模式”,打造了时新、时需,且学得进、用得上、带得走的内容体系,打造了湖南省第一个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性质的“校企合作”班。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主力军的作用,根据高校自身拥有的资源,立足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面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等技术骨干的培养上,加大课题项目等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实科研自主权。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到县、乡镇、村开展科技支农、科技特派员机制。要重视对在职农业科技人才的再培训、继续深造,根据其自身的专业职务设计具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二是坚持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立足区域特色,推进科技富民工程。要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双百”科技富民工程;要注重科技专家团队建设,通过专家团队托起一个品牌产业,致富一方经济,振兴一片乡村;要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为载体,不断探索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三是注重科技成果培育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要产出一批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技术上有重大创新、生产上有重大推广价值、应用上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研究产出必须要对接产业链条,不停留在过去只注重一个点的研究,要从田间地头一直到老百姓的餐桌,整个产业链条有多长,科学研究链条必须要有多长,才能支撑和引领科技的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整合地方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依托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山区人才计划、政学产研联合攻关等平台,探索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机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湖南农大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学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新模式,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科技人才,大力推进“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每年有200多名专家教授长期活跃在科技服务的田间地头。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娄底、益阳、株洲、湘西等7个市州30多个县市政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隆平高科、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200多个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为临武鸭、东江鱼、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石门柑橘、祁东黄花菜等一大批品牌农产品提供主要技术支撑。一个专家团队,托起一个品牌产业,致富一方经济,振兴一片乡村。如官春云院士团队近年来成功选育出油酸含量超过80%的高油酸油菜品种,使菜籽油的品质能够媲美甚至超过橄榄油和茶籽油,研发的油菜新品种“湘油15号”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和长江流域主推品种,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石雪晖教授团队创造了“南方的吐鲁番”奇迹,先后多次深入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0000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0000余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陈立云教授科研团队育成水稻品种61个,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刘仲华教授团队坚持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使安化每亩黑茶最高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近15倍,安化黑茶成为全国茶叶产业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刘仲华被称为“安化黑茶金花之父”。学校将发挥“三农”人才培养优势,为“三农”工作队伍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大力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管理支撑

一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储备培养机制。大学生村官在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推动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政策法规的落实、推进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要尤为重视大学生村官储备培养机制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村官培养目标与“三农”新需求无缝对接,积极创新大学生村官储备培养机制,加强教育引导、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当代“三农”发展的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大学生村官。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综合素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难当”现象,提高培训意识、树立培训观念、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制度,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培训质量的提升工作,在师资队伍、课程安排、培训内容、授课形式上下功夫。加大对培训体系的强化和完善。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 201959日 湖南智库 作者:周清明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3-OjnQcRR9hJ6FUhTLRZA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