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春风细雨铸师魂——记 “全国模范教师”、“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周朴华教授

时间: 2004/11/09   作者:李苗   来源:科技导报   编辑:李苗   点击:
李苗

    在同行眼里,他是一位踏实敬业的实干家;在学生心中,他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好老师。
    他把事业和生命融为一体,在农业教育事业这块热土上,始终辛勤地耕耘着,执著地追求着。
    他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就是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朴华教授。

    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正是在这个季节又有一批教育工作者获得“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周朴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初秋的长沙依然酷暑难当,但当我们走进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清幽的校园环境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丝秋的凉爽。当我们告诉周朴华教授他已获得徐特立教育奖时,他并没有流露出我们想象中的喜悦。周教授平和地说:“我总感觉自己努力得还不够。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没有党的教育,没有同志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周朴华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已经有40年。今年63岁的周朴华教授1964年从四川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教研室工作。1996年,他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周教授所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将近40人,现在其中不少成了他的同事,有的已经成了他的领导。听说有记者来采访他们的老师,学生们都争相向我们诉说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故事。

朴实无华 育人无痕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周朴华总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误人子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为了引导学生热爱科研,他总是每天早上七点以前就来到实验室,晚上总会加班到深夜,而且这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周老师虽然是老教授了,但他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他每年都坚持承担了植物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周老师虽然年过花甲,但他每年教学工作量都在700多学时以上。他虽为博士生导师,却深感本科生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长期主动承担本科生《植物学》基础课教学,不少同学说,一个博士生导师能给我们讲《植物学》基础课是我们的荣幸,受益匪浅。他努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他精选当今生物技术发展的新知识画龙点睛地在相关内容上启发学生,把教学内容同科研开发结合起来,结合专业不同要求,拓宽知识面,改变以往农业院校讲授植物学的以粮、棉、油为中心的现象;注重直观教学,增加学生感性知识,组织安排好教学实习。他的课程教学效果好,在同事中有口皆碑,广受同学们的好评。周教授承担的东方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理学》,学生到课率高,参与热情高,在每年的年终综合考评中学生给的分数总是最高。

    周朴华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毫不放松。他把教学育人、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在科学研究上形成了以农作物、资源植物细胞工程与品种改良以及资源植物研究为特色的稳定方向,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活力十足的研究队伍,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用细胞工程技术诱变获得的南荻四倍体技术产品已经在沅江等地推广,为沅江芦场基地几造纸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周教授承担的“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专项”的子项目《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黄姜四倍体、三倍体双高新种质》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满足皂素制药工业对薯蓣皂素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现已培育出一个雄性同源四倍体新种质,产量对比增产30%以上。该项目巨大经济潜力吸引了一批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的关注。周教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奖,两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其实,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希望向老师获取知识,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在学生心中,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能远比一个仅仅是学术渊博的老师更具魅力。周朴华在他的学生心中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周老师总是把他的学生当朋友看待,淡化师生关系,就连学生的婚姻大事他也要张罗操办。彭晓英是周老师带的在读博士生,在学习上周老师严格要求她,在生活里又象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彭晓英的家乡是在湘西吉首,离长沙路途遥远。在彭晓英结婚的时候,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周老师对她说:“你要结婚了,父母又不在身边,那怎么办。没关系,接亲的时候就到我家里来接,就用我女儿的房间接亲,从我女儿房间把你嫁出去。”彭晓英的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当彭晓英的丈夫把她从周老师的家里接出去时,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感觉到自己一下子拥有了三个家,一个是湘西吉首的老家,另一个是结婚后和丈夫的新家,第三个是周老师的“娘家”。

    在周老师的眼中,已经把他的学生当作儿女看待,他总是处处为学生着想,有这样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又没有一点博导的架子,学生们都十分愿意和他接触,向他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要真诚。不要以为我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就了不起,这样学生就会怕我。” 这是常挂在周老师嘴边的一句话。生物学博士阮颖是周教授的同事,也是他带过的学生。在她举棋不定的时候,是周老师教她走了关键的一步。2003年,阮颖在周老师的帮助下,以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典农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工作,瑞典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对她说,你在这里工作开展得不错,希望阮颖能留下来读他的博士,提出的待遇也相当优厚。阮颖自己也动了心,这时候她想到了周老师,想听听周老师的意见,她马上给周老师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去后,阮颖忐忑不安,她认为,自己是周老师的博士,已经在他的指导下读了两年多了,马上就要毕业了,自己这么一走了之,等于是要周老师把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拱手让人,怕周老师不同意。周老师马上给她回信说,没关系,在哪里发展,只要对社会和学术发展有帮助,都是周老师的好学生,同时也建议她应该从长远考虑,并且提出了一个最佳选择方案。周教授的博大无私的精神唤回了阮颖,阮颖最终选择放弃了瑞典的工作机会回到了湖南农大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周老师总是以一个优秀的服务员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他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选题、论文实验中的问题的解答还是论文的修改等方面,都是关心备至。他指导的多名博士、硕士生的论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他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刘清波从东北师大毕业分配到湖南农大时,对南方植物不熟悉,周老师多次带她到野外认识植物,帮助她备课,在周老师指导下,刘清波在教学上很快走向成熟,在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时,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一等奖。研究生张良波,原来给他安排的指导老师是挂靠在学校的硕士指导老师,人在北京,工作十分忙,指导张良波的学习和实验工作有困难。张良波为此焦急万分,周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周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下,张良波顺利毕业,分配到省林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

    在周朴华身上,始终洋溢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他总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如春蚕吐丝,孜孜不倦,用自己人格魅力影响着一级又一级的学生,开启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智慧的心门。几年前的一件事让周老师的学生、现在的湖南农大理学院生物技术系主任蒋道松记忆犹新。当时学校的教学科研用房都特别紧张,周教授是植物组培,需要的实验室比较多,当时作为理学院院长的周教授本来可以利用职位上的便利把自己的实验室搞好一点,然而周老师没有这么做,他尽量利用一些空闲的房间,有意让出自己的实验室用房,而他自己把废弃了的厕所围起来做为实验室用房。

    周朴华的人格魅力并不是外在的,只有和他相处日久,才能逐渐感受到他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周教授的这种魅力体现在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切。两年前的一天,周朴华教授和本科班学生们一起坐车出去采集实验室材料,车上人多拥挤,没有座位,60多岁高龄的周老师却一路站着,当学生们争相给心中敬爱的周老师让座位时,周老师一路推辞,始终不肯就座。他对学生们说,你们还年轻,腿力还不够,站不了那么久。在学生们的眼中,周朴华不仅是学业上的老师,更是他们人生的导师。在周老师的观念和言行的引导下,更多学生受到了感染,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让湖南农大的年轻教师感到他是一个榜样,这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更是湖南农大的传家宝。

    “对学生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这是周朴华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孔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周朴华教授正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爱的胸怀爱护学生。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周朴华教授依然割舍不下心中那由智慧、情感、信念、理想融汇成的三尺讲台,这块教育的沃土,是他永远的家。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4年11月9日《科技导报》第二版 作者: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