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科技下乡走出多赢新路

时间: 2006/01/11   作者:张茧 李苗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本报记者 张茧 通讯员 李苗)王少华是桂阳县鼎鼎有名的“养猪大王”。前不久,湖南农大举办“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研讨会,王少华特地赶过来,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与专家教授们的故事。

    8年前,王少华用多年跑运输积累的100万元办起了桂阳县第一个集约化的养猪场。由于不懂技术,好长一段时期他都战战兢兢。后来他找到了湖南农大,几次交道下来,他的养殖场成了湖南农大科技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学校安排陈斌教授等组成专家小组,定点长期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如今,王少华的养殖场不仅年出栏万头生猪,还租赁了一座水库养鱼,开垦500亩荒山种果树,实行猪—沼—果—鱼无公害生产,被国家检验检疫局确定为供港出口猪场,年产值过千万元,并带动了周边500多户养殖专业户致富。

    湖南农大一直坚持开展科技下乡。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传统的做法有不少弊端,比如与基地的合作往往是“蜻蜓点水”,“打一枪换个地方”,忽视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自身学科的建设,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在基地的选择上,只注重点多面广,结果不能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辐射性反而不强。

    如何才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户率?澧县葡萄基地的成功让校领导一班人眼前一亮:学校水果专家石雪晖教授长期给澧县的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还把这里定为校外科研基地。经过10年技术支持,目前澧县共发展优质葡萄5000余亩,年产值5000余万元,让葡萄产业成为致富农民的主导产业。而石雪晖主持的多项葡萄种植课题也大获成功,达到了国内研究领先水平,不仅致富了一方百姓,而且培养了一批人才,实现了双赢。

    受此启发,他们决定改变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运作机制,推行基地与项目相结合、学校选点与双向招标相结合、从单向科技支持到双向多赢、从一年一换到多年坚持服务的新型科技推广体系。2005年8月,学校在已有科技富民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媒体面向全省征集新的示范基地,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即由农大选派1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吸收研究生和大学生参与,组成100个科技专家组;同时在全省征选100个种植、养殖、加工业的专业户或涉农企业及农村专业组织作为示范基地,“双百”一一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并以他们为辐射源,带动100个村或涉农企业的发展。消息传出后,各地反映热烈。目前学校经过审核已经确定了55个示范基地。省科技厅也为之叫好,将其纳入了“星火科技计划”。

    为了保证“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取得实效,学校组建了由官春云院士领衔的专家团,设立了水稻、生猪、果蔬、烟草、茶叶、油料、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等9个小组,免费为示范基地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推广、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还出台了系列配套办法,支持鼓励专家教授和青年学子们沉入基层,服务“三农”。“既是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又是高校教学科研基地,你们这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一大创举!”出席研讨会并为示范基地授牌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高兴地说。

    校长周清明表示:“我们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基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在三五年内,将学校的一大批科研成果推向农村,实现科研与推广、教学与服务、专家与农民的紧密结合,实现服务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目标!”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6年1月11日《湖南日报》A2版 作者:张茧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