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没有‘双百工程’活动中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们的指导,哪里会有我的今天,”岁末年初,王少华专程到湖南农大来看望多次到他的养殖场里指导的专家们。他向学校科技服务小分队的陈斌教授汇报:除新建了万头猪场,他还开垦了500亩荒山种植优质果树,租赁了70亩水面养鱼,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生产全程实行“猪—沼—果—渔”生物链,下半年猪价低落,但用沼肥水所养的鱼就带来10万元的纯利。“我还带动了周边500多个农户成了养殖专业户。”他自豪地汇报。
湖南农大校长周清明向记者介绍,学校开展的“双百工程”就是选派1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参与,组织100个科技服务小组,为全省100个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示范基地进行科技服务。
据悉,湖南农大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湖南、服务“三农”,在农村建立了许多服务基地,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过去与基地的合作只是一种合同式的短暂关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的基地辐射性也不强,不能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虽然这期间也有的基地做得非常好,如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石雪晖教授,用12年的时间技术扶持澧县葡萄基地,使这个县的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年产量达8500多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校开始实施“双百工程”,期望通过3至5年的时间,把学校的一大批科研成果推向农村,实现科研与推广、教学与服务、专家与农民的紧密结合。学校为此成立了以周清明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了专项经费,还规定了每个科技服务小组到基地的服务时间每年应在20个工作日以上,每个服务小分队都有5至7个人,教师为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基地”教师的工作量及成绩纳入学校分配考核体系。至今,全省已“双向选择”出56个基地。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6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 作者:李伦娥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