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6/05/14
作者:胡宇芬 刘爱民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次
本报5月13日讯(记者 胡宇芬 刘爱民)专用的营养液上漂浮着由多孔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多孔泡沫育苗盘,育苗盘中又盛满了专用的育苗基质,基质中就长着一棵棵粗壮可爱的棉苗。这项改写了世界棉花栽培史的棉花水浮育苗技术今天在长沙通过了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这项由湖南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和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认为其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既适合工厂化规模应用,又适于农户分散操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纤维是最重要的纺织纤维。棉花有栽培历史记载以来一直属旱土作物,易受涝渍危害,现有的棉花育苗也就视水浮育苗为禁区。到底棉花能否像烟草一样进行水体漂浮育苗?湖南农业大学陈金湘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2000年起开始了“闯禁行动”,经过艰难攻关终于大获成功。不仅研究出了这项世界上尚属空白的棉花水浮育苗技术,还在营养液、培养基质等物化产品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突破。专家们认为,该方式具有显著的省种、省工、增产、增效作用,比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节省用种量40%以上,每亩育苗和移栽减少用工10个左右。也就是说,每100粒种子可多育成40多根苗,农民每担一担苗可栽种四五亩,而由营养钵育成的棉苗,移栽时每亩要担20多担。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应用两年来,使棉花每亩增产一成左右。今年又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建立了5000亩示范田,均已移栽成功长势良好。专家们称: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3000万棉田采用水浮育苗技术,预计每年可增产3亿公斤,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6年5月14日《湖南日报》A2版 作者:胡宇芬 刘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