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被称为“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的举措,在三湘农村产生了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农民和县乡干部的热烈欢迎。湖南省党政领导高度评价“双百工程”实现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让农民分享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6年春节,湖南农大教授们的家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农民“亲戚”:有五强溪水库养鱼的,洞庭湖种粮的,有湘西的林果专业户,还有醴陵的茶农,衡阳种黄花菜的菜农。
澧县的县长、书记来到园艺园林学院石雪晖教授家。去年在石教授的指导下,该县种葡萄赚了钱,今年计划发展万亩果园,准备送3个小伙子到省农大来学葡萄酒酿造。
农民成群结队进城给专家们拜年,这是10多年来没有的新鲜事。农大校长周清明认为,紧贴“三农”,送科技下乡,是农业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湖南农大近两年教育、科研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农大的农民“亲戚”多起来,说明改革已得到了农民的认同。
湖南农大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农科高校。上世纪90年代,学校的改革主要是教育结构调整和鼓励科技创新,形成了以农为主,农、工、文、理等多学科发展的局面,办学规模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九五”以来,该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6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95个,承担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攻关计划项目98项。
然而,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南农大却面临着一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尴尬: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数量提高,每年5000多名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另一方面学生直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就业创业,却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科技成果大量产出,超级稻水平已领先国际,转化应用率也很高,另一方面,农业大省粮食连年减产。农民的科技热情消退,当年“联产承包”时到学校来请“财神”的现象多年未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更令人堪忧:
洞庭湖水稻主产区,农户平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20%以上,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更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农民自己都不敢到当地小河沟里去洗手。由于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破人散,假冒种子充斥市场。湘南一个乡,当季的水稻品种多达100多个,农民辨不清良莠。
湘西某乡,果园大面积3年不挂果,果农集体上访,闹得沸沸扬扬。个中原因仅仅是因为不懂果园管理技术,措施失当。
科技体制改革已经20多年,农业科技要真正做到“进村、入户、到地头”,仍然是一道需要解决的难题。
“农业大学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让农民分享高校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湖南农大领导班子经反复讨论,形成共识:由学校投入人力、资金和技术,动员100名教授带队,组成有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的示范团队,深入全省与100个农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对接,构建一张以大学为中心的农技推广新网络。这项工作被命名为湖南农大“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把示范推广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
农技推广难,难在机制创新。
湖南农大研究了当今世界各国不同的推广模式,结合湖南农业生产实际,制定了《双百工程实施办法》和《双百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提出发挥大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优势,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系,探索以大学为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培训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2005年盛夏,农大副校长符少辉带队前往各地市州县,进行“双百工程”的调研选点。在株洲、衡阳、湘潭、怀化、邵阳、常德、岳阳等地,与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农业开发机构“一拍即合”,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邀请他们前去考察,要求参与“双百工程”示范。通过市州科技局推荐,自愿申报,在全省14个市州中确定了55个“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农大200多名师生组成的100个科技服务小组开始入点工作。
常德市澧县澧阳镇是首批示范基地之一,农大园艺系教授石雪晖在这里推广优质葡萄栽培技术已有多年。“双百工程”实施开始,石教授帮助该地重新制定了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把示范点的做法向全县推广。
石教授开始到澧县引种欧亚葡萄新品种(俗称提子),县领导决心大,可农民不接受。政府免费供苗,把路修到家门口,农民还是不愿种。怎么办?石教授的做法是示范加培训,先是一户试种两亩地,收入3万多元,带动那个村,种了100亩,3年后,每亩纯收入超过1万元,全县都来观摩。农民热情调动起来了,石教授把精力主要放在农民的技术培训上。她在澧县农村讲了多少次课,已经无法计算,不过每到一个乡镇开课,都有县长在下面当“学员”。如今,葡萄产业已成为该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茶叶专家刘仲华教授带领的科技服务小组来到武冈市,就茶叶生产中的品种、栽培、加工、深度开发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展开技术培训,为每位受训的茶农补贴路费,免费提供技术手册和技术操作光碟,帮助茶叶企业建立商贸信息平台。今年他们计划把武冈模式推广到全省,免费培训100万茶农,真正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食品专家邓放明教授的服务组,在湘南祁阳指导祁阳黄花集团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个单一的黄花业贸易公司转变成综合加工企业,由此带动两个地级市的黄花种植户。现在,湖南全省70%的黄花在这里加工,90%的黄花通过它的贸易渠道上市。
水产专家肖调义教授,把示范点仍然选择在五强溪水库。他带领服务组重返五强溪时,当地网箱养鱼的农民还有些不好意思。此前,老肖代表学校曾经与他们签了鱼病防治的服务合同,学校保证这里的5000多网箱不发生鱼病,产后农民要支付少量服务费。老肖按约开展服务,渔业丰收了,结果服务费却没有兑现。农民见肖教授不计前嫌,不谈报酬,接受技术推广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要求库区移民局牵头,与农大科技服务组协商合作。
农大100个科技服务小组全部由教授领队,培训讲课,是他们的优势。农学院教授邹应斌针对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问题,培训时要多费很多的口舌。农业生产一家一户为单位,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几十斤肥料,价值不大。农民听在耳里,却不记到心上。他通过讲环境效益,讲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讲环境与农民健康的联系,农民才既听得进去又乐于接受。
如今,“双百工程”的示范点成了学校教学实验的基地。点上调查的100多项技术瓶颈、200多个技术难题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
农大校长周清明说,“双百工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带动一方农民致富。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本校科技成果转化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民增收年均达到20%。同时,在新的推广机制中实现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功能。
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者到湖南农大采访,向师生了解该校学习落实中央1号文件情况,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时,师生们反应十分热烈。
副校长符少辉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大的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的形式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业大学大有可为。
参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求高校的师生转变观念,放下架子。石雪晖教授今年正月初八下乡,直到开学以后才回校。从澧县到冷水滩市,再到桑植县,一路为农民讲课,分文不取。她的想法很朴实:春节期间多几个教授下去讲课,就少一些农民“买码”(农村一种赌博方式)。她建议,教师不能只在“电脑里面种庄稼”,要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不要问农民能给我们什么”,而要问自己“为农民做了些什么”。
陈彬教授说,“双百工程”目前是以教师参与为主,今后还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生参与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对农业和农民的感情。现在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去年一家养猪场到学校来招人,月薪5000元,结果只有一位同学应聘,干了三个月就走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农大的“双百工程”,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这是不够的。教授们建议,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在鼓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强化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 本报记者 徐兰山 阮湘华 通讯员 鲁纪鸣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6年6月26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 作者:徐兰山 阮湘华 鲁纪鸣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