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0年,还在攻读博士的李宗军着手侗族发酵肉制品微生物研究课题。为了采集侗族传统酸肉做研究样品,他跑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山路陡峭泥泞,车子在半路上打滑,进退两难。李宗军只好下车,冒着大雨步行前进,一直走了3个多小时,凌晨1时多赶到怀化市区。上了火车,正值学生放假,车上没有座位,连站的地方也十分拥挤。李宗军就站在两节车厢的过道间,将一坛子酸肉抱在怀里紧紧护着,从怀化一直站到了长沙。
李宗军所从事的食品微生物研究,主要是解决食品发酵的技术难题,从而使原本由农民分散制作的发酵肉制品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通过对侗族传统酸肉的研究,他不仅填补了我国肉品发酵剂微生物研究的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
二
在李宗军的记忆里,有一幅永远都无法忘记的画面:2002年冬天,他到青海等羊肉主产区搞调查。在一户藏族牧民家中,通过断断续续的翻译,他听懂了牧民的哭诉———一家人一年到头指望着2000多只羊过日子,眼看着大风雪就要来了,冻死、饿死的羊群又将不计其数。望着牧民悲苦无奈的眼神,李宗军更加坚定了进行“羔羊当年育成出栏标准化关键技术”项目的决心。
这一年,李宗军和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羊肉主产区进行标准化定点养殖试验。牧民从春天开始饲养羊羔,由公司提供免费的饲料和技术指导,每年8月份公司再上门收购。这样一来,牧民就再也无须为羊群过冬而发愁了。通过李宗军的“羊肉生物保鲜技术”,加工出来的羊肉在冷藏条件下可以保鲜20天。这样,即使在南方,也可以吃到内蒙古草原上的新鲜羊肉了,羊肉主产区的牧民,更是成为这项技术的最直接受惠者。李宗军告诉记者,青海的一些牧民刚开始对他的技术半信半疑,在他的劝说下,牧民同意进行试养。结果,试养户当年就增收4000多元。第二年,一些牧民就扩大了养殖规模。
三
吉信镇是凤凰县的一个山区小镇,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李宗军和这里的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作为省里选拔的科技特派员,他的任务是在当地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
李宗军来到吉信镇,首先用半个月时间,跑遍了全镇10多个村。“最远的一个村,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农民住的还是茅草房。”这更加坚定了李宗军为当地寻求科技致富途径的决心。
调查中,李宗军发现当地有制作酸豆角的传统,豆角种植规模大,口味好,只是没有形成产业。他决定帮助吉信镇的农民开发酸豆角产业,一个“传统乳酸发酵食品产业化技术集成”项目开始实施。没有活动经费,他自己掏钱从省农科院买来豆角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民,在村里举办科技讲座,指导农民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种植、加工,然后为他们联系企业统一收购。李宗军告诉记者,目前豆角销售形势十分乐观。“吉信镇的酸豆角产业一定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7年1月24日《湖南日报》A2版 作者:苏莉)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