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葡萄情结——记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石雪晖

时间: 2007/02/02   作者:李苗 徐兰山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通讯员 李苗 记者 徐兰山)2006年岁末,湖南农村出了一件新鲜事,从来没有种植葡萄历史的澧县,却有几万亩葡萄丰收。当地党政领导为此专程拜访湖南农业大学,感谢石雪晖教授的无私贡献。
  
    这只是石雪晖在湖南农大27年工作中的一个小点。

    学校建设高标准果树品种园,整整一个学期,石雪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双休日,学生每半天轮一个班级,而她一干就是一天,带领学生平整果园挖土2148m3。重点学科建设需要一个组培室,在条件差、起步困难较大,且又无报酬,难以计算工作量的情况下,这副担子又落在了她的肩上。她欣然受命,带领几位同志日以继夜的工作,已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组培室。

    《园艺原理与技术》是一门集园艺学基本原理与实践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新课程。石雪晖组织几位教师编写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教材,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她主持采取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实习基地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学生参加田间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采取经常性的现场示范、提问、技术要领的现场考核等。学期结束,要求学生写出专题报告,进行综合测评记成绩。以此为基础的教研课题“实行综合改革,创建宽口径园艺专业教学新体系”,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主讲《柑桔学》课程时,石雪晖将“柑桔生物学特性”一节分为几项内容,学生每10人分为一组。先组织学生自学,熟悉教材,她逐个检查学生的备课笔记,再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试讲。这种启发人人备课、讲课的自学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必须学”。同学们说:“石老师给了我们上讲台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胆量,而且培养了我们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运用能力和独立主动性。”

    果树修剪实习时,因为树高又脏需要有胆量,有的学生不愿上树,就想在下面剪几下应付了事。看到这些情况,她就默默地搭起梯子,亲自爬上高高的树顶,一个组一个组地示范,她的这种无声行动对学生是一种再好不过的教育。不少毕业生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刚学专业时,您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当时有点恨您,但到后来醒悟到,您对我们要求严格是真心关心我们……”

    近年来,石雪晖主持了大量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课题,如教育部留学生基金资助的“葡萄新技术育种”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等。“丘岗山地果树良种基地建设与奈李达生丰产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草莓引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已通过鉴定。她还撰写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9本。

    石雪晖经常说,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如果不将农业科学到农村去应用,就失去了科学本身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经常利用寒、暑假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放下教科书便驱车下乡,紧张办完事后又回到课堂。她跋山涉水,深入基层,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排忧解难,不仅不计报酬,而且还将自己研制的产品赠送给农民使用。她的足迹踏遍郴县、桂阳、澧县、平江、衡阳、湘潭、长沙、叙浦、辰溪、邵阳、安化、宁乡、石门、汩罗等县,精心指导果树生产。1997年,利用休息时间连续多次去桂阳县正和乡欧家村,针对1991年种植的2500余亩奈李多年不结果的问题,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于当年挂果100吨。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7年1月26日《科技日报》 作者:李苗 徐兰山)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