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科研定位催化了湖南农大科研成果的大批涌现: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领军的“湘油15号”及配套技术工程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双季稻“旺根壮杆重穗”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问世,使此法栽培的水稻亩产达1260公斤,经587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项目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儿茶素抗氧化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与应用”和“魔芋葡甘聚糖酶法降解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这些成果使湖南农业大学迅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领域,水稻、油菜、苎麻育种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国家水稻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国家多项重大攻关项目也因此纷纷落户该校。
农技推广难,难在机制创新。“农业大学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让农民分享高校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湖南农大领导班子经反复讨论,形成共识:由学校投入人力、资金和技术,动员100名教授带队,组成有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的示范团队,深入全省与100个农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对接,构建一张以大学为中心的农技推广新网络。这项工作被命名为湖南农大“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湖南农大研究了当今世界各国不同的推广模式,结合湖南农业生产实际,制定了《双百工程实施办法》和《双百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提出发挥大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优势,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系,探索以大学为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培训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工程推出后,反响十分强烈,一些市县负责人纷纷出马联系,以抢尝这杯“科技之羹”。如今,“双百工程”的示范点成了学校教学实验的基地。点上调查的100多项技术瓶颈、200多个技术难题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周清明说,“双百工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带动一方农民致富。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湖南农大科技成果转化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民增收年均达到20%。
周校长告诉记者,通过暑假社会实践,学生们白天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技术的实地操作指导,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学校老师帮忙解决。晚上,把当地青年农民叫到一起,针对白天发现的问题组织培训。通过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既获得培训结业证书,又获得教员上岗证书;参训的青年农民能够掌握1—2种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技能,95%的学员得到培训结业证书,50%以上的学员成为当地的科技示范户,20%%的学员成为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头人。
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培训似乎还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湖南农大团委经过讨论,决定组织一批大学生志愿者编写一系列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素质教育教材。学生志愿者将他们社会调查和培训经历整理出来,请教学校专家、教授,查阅资料,以问答的形式汇编成册。这套名为“农民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的丛书,包括蔬菜、水稻、果树栽培、养殖、茶叶、农药知识等6个专题。2006年暑假“三下乡”活动中,1000多名学生教员带着由湖南农业大学师生自己编写的6套农作物种植教材,共计1万多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全省20多个地区,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受到当地群众、人民政府的热烈欢迎与称赞。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7年4月7日《科技日报》第6版 作者:徐兰山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