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面痴”的竞争力

时间: 2008/02/20   作者:李志林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2月14日,新春刚过,陈克明的3家新工厂,在湖北的汉川、河南新乡、湖南南县同时开工。

    克明面业2008年将达到28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这对于挂面行业尚在沉沦中挣扎的众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使是50万吨,我们的品牌也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面对着从全国各地飞来的雪片似的订单,负责营销的总经理陈克忠兴奋中有着不小的担忧:“市场的爆发太快了,现在是市场倒逼我们如何应对。”

    全国许多挂面行业的企业都在市场窘境中徘徊,但克明面业的7个工厂,2007年在28个省(市区)年产销量达到12万吨,成为中国产销量最大的“挂面之王”。

    陈克明在业界有“面痴”之称。他从不产小麦的南县出发,最终在一个最平常的领域,纵横神州。

    他的竞争力在哪里?

    初始竞争力:也许更认真,更用心思一点

    陈克明今年56岁,高挑的身板看起来有些瘦弱,不爱说话喜欢低着头憨憨地笑着,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步奇快。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手木匠活在十里八乡很吃得开的陈克明,因一次偶然的事故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锤子锯子,生活的困顿随之而来。

    “一个大男人,总不能闲着,孩子老婆当时都指望着我。”陈克明说。

    他转而拿起在北方家家似乎都有的擀面棍来谋生,做出来的第一锅面条就煮成了糊糊。他跑去问会做面的师傅,没有正确答案。木匠手艺要求的精准,在陈克明的骨子里,刻下了“认真”二字。他将大厂家的面买回来探查,可肉眼看不出所以然。于是他专门托人从长沙买回挂面制作的书。读书,对于小学毕业的他,不要说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读不懂,就是不少字他都要搬着字典慢慢咀嚼。书里讲到,面粉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面的成形,好的面粉,会形成弹力更强的面筋。读到这里,他想到因为本钱不多,做面的面粉用的都是低档货。他马上买回高级面粉一试,成了。

    陈克明刚出道时挑着面在县城里转,怕丑不敢吆喝。几十斤面早上挑出去晚上还要剩很多回来。老婆说他“斯文”,哪能做生意。他很认真地对待这事儿,专门跑到乡下无人的地方,想着词儿练吆喝,练胆气。

    有了自己的摊子,来买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克明买回了面机,建了专门的烘干房,产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干房,他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对挂面烘干需要的时间、温度、间距等进行记录。大热天,烤房里可以烤得鸡蛋熟,他赤膊短衩,可以在那里熬过半个时辰,一出烤房,已是雨人似的。几个月下来,最节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干方法被他找到。

    “在南县,我的面好吃点,也许是我认真些,比别人更用心思点。”每一次从钻研中得到成功,陈克明对面条就更着迷。拌料的配方、煮面的时间、消费者的口感等等,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东西,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

    对陈克明而言,如果生存是创业最大的原动力,那么认真是他初始竞争力形成的注脚。做面,曾经是这个男人养家糊口的天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命运的新一页“认真”翻过来时,产业的梦想会升腾起来。

    发展竞争力:简单中“不简单”一点,才会是赢家

    当陈克明的挂面在县城里越来越吃香,名声在乡里传播,他扩大了厂房,增添了设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岳阳这样离他的南县大本营不算太远的城市时,便发觉即使把面条的价格压到亏本,也没有多少人问津。

    他去调查市场,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他的质量没有优势;没有走出作坊的生产方式,让他的成本也难以降下来。自己的面之所以在县城及附近的乡里还能红火,是因为占了运输和劳力成本低的“便宜”,而这种便宜,随着大厂家生产成本的降低,将随时会消失。

    “山外有山,我们的面没有竞争力啊!”陈克明很清醒地作出了判断。

    已40多岁的陈克明在心里斗争着,向外打出去还是坚守在南县这块阵地?

    挂面,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北方人的主食。在北方,生产挂面的企业数以万计,而且更是数不清的百姓的当家产业。过度的竞争,使这个行业利润率极低,稍有不慎,亏损便如影随形。“投资,请远离制面业”曾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业界对自己的“嘲弄”,而就在此时,在“斗争”了自己后,挟着万丈雄心的陈克明扑了进来。“我知道会很艰难,但没有想得太多,想多了什么都不敢干了。”

    提高竞争力,从哪里入手?

    有销售商反映,一些面条经过运输、碰撞后,面条容易断裂。以肉眼观察看上去好好的面条,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从原料到配方,从包装到装卸,陈克明一个个做实验找原因,他又买来一些大品牌的面条,一试验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陈克明脑子里一天到晚被这个“全国性的难题”敲击着。一天,他在切面机上观察,发现切头与面条接触的一瞬间,有强烈的颤动现象,从而形成波纹传递造成面条表面不均匀,经过运输、搬动等环节,就容易折断。

    问题找到了,可搞机械改进,对陈克明来说,难度好比去摘天星。陈克明“蛮干”了,和助手一起整天围绕切面机琢磨,吃饭时有时端着饭碗要愣上半天,睡觉了突然想到什么,会马上翻身下床,找来纸笔将灵感画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对刀片的一次次改进,面条的波纹现象消失了。国内著名的制面专家评价说,许多大厂,包括许多专家,都认为面条波纹问题是正常现象,只有陈克明“大惊小怪”,他发展得快也就不怪了。

    面条波纹上的一番折腾后,克明面业的损耗立刻下降了5%%。更让他觉悟到的是:做面的技术似乎很简单,但简单里面含着许多“不简单”。在大家不经意的地方,解决了简单中的“不简单”,才会是赢家。

    改进拌料机,使水分快速分散及分布均匀,让面条的口感更好,减少烘干时的坠条现象,突破这一技术,陈克明钻进去一搞就是7个月。

    试验整整100天,创造二次熟化工艺,直接在运动着的面带进行静止熟化,生产效率提高四倍以上。

    陈克明在创业中,仅在面业机械方面,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各种小发明小改进多达20多个。一项项新技术的诞生,使陈克明迈过小作坊的“黑暗空间”。

    陈克明给记者讲起这样的一件事。

    去年他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挂面学术讨论会。他在台上就挂面的科学研究作报告,坐在台下的几个公司的老总不禁讪笑起来。与陈克明打招呼时,他们说,看你的,做面条,哪有那么高深,你怎么把那些做面的活计说得神乎其神啊。

    陈克明没有回应,对手的轻视,让他看清了自己执着的命运。

    更大的竞争力:为快乐而创造

    制面工艺上的一次次突破,各种面条的不断创新,让克明面条与消费者之间,成了相知的“朋友”。一面之交,终生难忘,陈克明希望的竞争力在市场展开来。

    如今,“克明面业研究所”里,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食品检验所的专家,跟踪着全世界面业的最新发展信息,不断把研究出来的新产品带到企业。目前,企业生产6大系列110个规格品种,畅销全国市场。

    在雪域高原西藏,低沸点下,陈克明面条好煮好吃;在东北的高寒环境下,当地百姓形容他的面条就是“好整”。在厦门,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克明面条的销售周期今年没有超过一个星期。

    近几年,克明面业的市场扩张步伐很快,在全国28个省市区有了销售网络。生产也有了战略性的布局,在全国小麦产量最多、挂面竞争最激烈的河南,一下就搞了二个厂,年产7万多吨。克明面业的销售量5年前还只有4000吨,而今年已突破12万吨。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在参观考察克明面业后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中国挂面的第一品牌竟然诞生在不产小麦的湖南!”

    面业王国越做越大,作为公司的董事长,许多行政上的事,陈克明都让自己的创业团队去扛着,而自己大部分心思仍沉迷在如何做好面条。在外地出差,司机都知道他一定要去跑一趟街,必须带一个袋子。他不是去街市看繁华热闹,而是去各种面店搜罗面条做研究。今年他去了一次美国,在洛杉矶一下买了10多公斤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各国面条。报关时,美国小姐看着这个中国人不解地问,你们中国不是出口面条吗,你怎么又大老远地买回去呢。

    陈克明对面条的痴,也进入了一种境界,不再仅仅是为赚钱研究面条,而更多的是因为快乐而造好面条,陈克明说:“如果大家都喜欢我的面条,那也就是最让我欢喜的”。

    为快乐而创造,陈克明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8年2月18日《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