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白金明
近期,在《光明日报》上看到题为《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的报道,读后很感动,很受教育,很受启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光明日报》紧扣十七大精神,以石雪晖教授光荣事迹为切入点,宣传新时期农业科教工作者投身农业、服务农村、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和新闻媒体对以石雪晖教授为代表的农业科教工作者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的认可,必将极大鼓舞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进一步作好本职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一心服务“三农”的学者,石雪晖教授的事迹感人至深。我觉得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服务时间长。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对一个人毅力和心性的重大考验和磨练,也是对一个人理想和信念的检验。石教授从1988年开始,20年如一日,奔走于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播先进技术,开展服务咨询,做广大农民的贴心人、好帮手,充分体现了这种难得的品质,表现出她服务农业、献身三农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值得所有农业工作者学习。
二是服务范围广。石教授足迹踏遍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56个县市,98个村庄,行程6万公里,为农民讲课140多场。作为一个地方农业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她并没有将工作的地域局限于湖南本省,也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教书育人带学生,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领域去思考和谋划工作,主动服务三省56县,主动为农民讲课,主动为农业服务,体现了她开阔的思路和宽广的胸怀,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工作才能够有成效、有影响、受欢迎。
三是服务的成效大。20年来,石教授指导农民新建果园2万多亩,扶持湖南澧县葡萄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年产值达到1.5亿元。很多农民在她的指导下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很多村镇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服务无代价。石教授的服务都是义务的、无偿的,从不和农民讲条件、讲报酬,甚至还免费给农民提供果树、果苗和技术书籍、实验仪器,农民自发给她报酬她也婉拒或退回。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了最不市场化的工作方法。但正是这种方法,符合了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拥戴。
读完这篇报道,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出现石雪晖教授这样的农业科教工作者?是什么激励石雪晖教授这么做?石雪晖教授的工作成效为什么会这么大?我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无可否认,石雪晖教授有一颗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心。正如她说的那样:“最需要我帮助的人,是农民;最重要的事情,是传播科技。”为农支农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给予了石教授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农业科学的特殊性。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让成果应用于农业实践,用科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只有更多地面向生产一线,多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情况,更多地占有一手资料,农业科学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石教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真的想做事、想做成事,才会下基层、到农村。
三是正确的工作方法。石教授的工作直接面向农业和农民需求,课题来源于农业生产一线,是她取得众多科技成果并多次受到奖励的重要原因;她与农民交朋友,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编写技术书籍,讲解农业技术,是她的成果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保障;她在工作中运用了短信、手机等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是她能够确保大范围有效服务的重要条件;她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发动学生开展技术服务,在田间地头教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了促进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在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中,还有很多的“石雪晖”,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努力钻研、服务农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应当说,这样的人还不够多、力量还不够大、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社会影响还不足。而且,这些“石雪晖”们服务农业农民,更多的是靠自身品质和信念的激励,靠的是自己的热情和对农业的深厚情感。如何让这些“石雪晖”们获得他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如何把“石雪晖”们的热情变成更广大人的自觉行为,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此,我们一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石雪晖”们的事迹,让“石雪晖”们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农业科教工作者树立“献身农业、服务三农”的信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进村入户、指导生产的热情。二要建立新型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问题,孙政才部长多次强调要建立课题来源于生产、研究立足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和评价机制。像“石雪晖”教授这样的农业科教工作者,正是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生产的杰出典型,我们要从财政投入、科研项目的角度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更广泛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高校资源优势,增添基层技术服务力量。加强与农业高校的沟通联系,及时将农业行业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和工作要求传递到农业高校中去,通过科研立项、成果奖励等手段,引导农业高校把教学示范基地办到农村,把实验实训基地办到田间,促进教学活动与服务农民、科研工作与服务农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农村紧密结合,形成农业科教工作的大联合、大协作,谱写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白金明)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2版 作者: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白金明)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