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农民的教授——再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图)

时间: 2008/11/10   作者:张茧 周先进 李苗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图为石雪晖教授在湖南农业大学的葡萄科研基地为大学生讲解葡萄二次挂果的栽培技术。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石教授来了!”一位果农一声喊,正在葡萄园里忙活的澧县张公庙镇兔子口村的果农们立马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亲热地簇拥着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生导师石雪晖教授,把最诚挚的感激送给她。“她是真正属于农民的教授!”澧县县委书记彭孟雄如是称赞这位59岁朴实如农民的女教授。

    不仅仅在澧县,20多年来,石雪晖坚持下农村义务推广科研成果,足迹印满了三湘四水60多个县市的田间地头,及时把最新的实用技术亲手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实惠。本报曾以长篇通讯报道了石雪晖科技富农的事迹(见2006年9月11日A1版《情系“万元地”》),两年过去了,记者再随石教授下乡,发现她的农民朋友更多了,更富了,农民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已是深秋时节,湖南农大石雪晖的实验地里却依然绿意盎然,串串宝石般晶莹剔透的葡萄挂在藤蔓上。

    “这是今年葡萄第二次挂果哩!还有半个月就可以采摘了。”石雪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和助手们经过多年开发,这项葡萄熟期调控技术已经获得成功,“红地球”、“美人指”等4个高效益品种都可以实现一年两收。今后在12月的水果淡季,也会有新鲜美味葡萄上市,而果农每年的效益,也将会翻一番。

    石雪晖经常对她的研究生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前些年,石雪晖带领课题组先后研究出了10大配套技术,攻克了欧亚种葡萄(俗称提子)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栽培和红色品种不能着色的技术难题,结束了我国南方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的历史。

    在石雪晖的指导下,澧县从1998年开始种植优质葡萄。到今年,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7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其中欧亚种葡萄1万亩,亩平纯收入1.4万多元,葡萄产业成为了澧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在,这一成果已辐射到郴州、衡阳、岳阳、益阳等地,亩产效益均过万元。

    石雪晖没有停步。这两年,她把眼光盯上了湘西山区满山遍野的刺葡萄。这一本土品种产量大、抗逆性强,但果粒偏小,含糖量不高。通过石雪晖和她的弟子们进行品种改良,今年在怀化的实验地里,新品种已经挂果,农民们欣喜地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为了让农民获得的效益更高,石雪晖和课题组又在葡萄的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今年7月,“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澧县种植大户王先荣依托这一技术,建起了全国唯一一家以刺葡萄为原料的年产3000吨的葡萄酒厂。国内干红葡萄酒市场上,第一次飘出了湖南产品的醇香。

    “科技推广也要讲科学”

    回顾这么多年来科技推广的经验,石雪晖说:“科技推广也要讲科学,既能创造效益,还要农民愿意学、学得会,不能搞‘空对空’”。

    农民是最朴实的,也是最现实的。石雪晖首先通过示范引路。王先荣早先在澧县试种巨峰葡萄,多次登门向石教授请教技术问题。渐渐地,石雪晖喜欢上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她在王先荣的葡萄园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课题组直接在农民果园里开展科研,与种植户一起完成了“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课题,培育出“红地球”、“美人指”、“红宝石无核”、“高妻”等优质葡萄新品种,在澧县率先种出了“万元地”。

    “我这里就是最好的示范基地,新品种一问世,周围的农民看到实惠后马上就会主动来要,很快就能在全县推广种植,第二年就能见到效益。”王先荣自豪地说。正因为这样,澧县的葡萄种植几乎是农民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只要做好配套扶持,农民一户带一户,一个葡萄产业就迅速崛起了!

    在石雪晖指导下,王先荣等人还成立公司,建起大型苗木基地,把培育的最新优良品种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周边农民,并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服务。县里及时成立了葡萄协会,上规模的种植村还成立了葡萄分会,他们将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统一向石雪晖报单,由农大组织攻关。每年的葡萄丰收总结会更是别开生面。农民主讲、干部主听,学者主研,而这些来源于生产一线的问题,也成了专家们的最好科研课题。

    如今在澧县,科研——大户(公司)——农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一个高效率、快节奏、高效益、出人才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澧县的葡萄种植户技术得到普遍提高。

    “要扶贫更要培养新农民”

    石雪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扶贫更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在澧县朱家岗村,记者见到了两年前采访过的村民周远玉。农闲时节周远玉也没闲着,她正在与果农们一起将修剪的枯藤败叶渥堆有机肥。“石教授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不能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科技、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才最好。”周远玉说。

    记者还见到了两年前贪多求产量,导致葡萄大量落果的农户李远清。“哈哈,石教授说的好,水果也要‘计划生育’, 现在大伙都讲效益了,自觉疏果,我的12亩葡萄,今年卖了18万元。”葡萄园里,李远清的笑声格外爽朗。

    无公害栽培,高效益产品,有市场意识,农民的素质在提高啊!石雪晖听了,笑得很舒心。她指导的农民,正在逐步向传统农民告别。

    澧县小渡口镇的王先荣,15年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葡萄种植户。在石雪晖倾力指导下, 王先荣不仅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还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通过了高级农艺师的考核, 成了湖南农大的客座教授。王先荣和果农们想要报答石教授,石雪晖什么也不要。她说:“用你们的本事和资源去帮助更多的农民,这是最好的回报。”王先荣从教授手里接过普及科技知识的火炬,担当起了“科技二传手”。2005年,他发起成立了葡萄协会,现有600多名会员,辐射湖南各市县和湖北等地区。周远玉也把学到的技术带回了娘家,帮助弟弟建起了村里第一个葡萄园。正是有了一大批这样的“二传手”、“三传手”, 澧县的“万元地”遍地开花。

    科技工作者要做农民贴心人

    去年6月3日中午,石雪晖接到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电话,说村里葡萄基地大量死葡萄尖子。下午上完课后她急忙赶赴关山村,到村里时已夜幕降临。石雪晖打着手电筒,把各家各户的葡萄园都看完,再回到村部教室给大家上课,指导救治。所有农民弄懂之后才放心地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12点半了。

    这样的经历,石雪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石雪晖手机里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她就风尘仆仆跑去解决。农民称石教授为“湖南果树110”,她说,“科技工作者要做农民贴心人。”

    石雪晖送科技下乡,从不照搬书本知识。往往是先下果园,看准农民的技术缺陷和栽培管理问题后,马上就在村里甚至田间地头讲课,边讲边示范,农民照着学会后立竿见影。她还编了一本《葡萄优质高产周年管理技术》,专讲“傻瓜技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配上图片,详细说明葡萄种植的过程,目标是让农民“谁种谁发财”。由于澧县去得多,很多农民她都叫得出名字,她甚至学会了澧县方言,用方言给农民上课。兔子口村的刘辉忠笑呵呵说:“石教授是大博导,俺澧县农民经常听她的课,个个都是‘博士’呢!”

    这么多年来,石雪晖每年下乡出差几十次,不但没有向农民收取分文服务费,连往返差旅费都是自己掏腰包。隆回县种植户李爱生说,石教授每年都来几次,有一年我给她寄了2000元技术咨询费,几天后又退回来了。

    石雪晖感动了她的学生。他们把她的事迹改编成了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很多学生看了后热泪盈眶。博士生金燕说:“我多次跟着教授下乡,每到一处,教授都被农民团团围住。我总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像石教授这样受农民欢迎啊?”看来,石雪晖不仅培养了大批新农民,也正在培育一批像她这样的“农民的教授”!

    ■短评

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石雪晖”

简歌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2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农民致富的事迹和精神,令人叹服感动,也为所有科技工作者作出了榜样。

    石雪晖是科技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她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脚踏实地地开展科技创新,让成果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让农民一学就会、学会就用、用了就富。

    石雪晖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典范。她没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架子,有的是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她像农民一样质朴,与农民交朋友,不仅手把手地教授农业技术,还教给他们现代农业的新观念,让他们成为新农民。

    石雪晖是智慧与品德相结合的典范。她把一个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淡泊名利,不图索取,长期坚持,无私奉献,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在农民心中树起了丰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需要更多像石雪晖这样的知识分子,自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矢志不渝地以科技服务“三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进富民强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8年11月10日《湖南日报》A1版 作者:张茧 周先进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