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湖南省座谈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

时间: 2010/12/14   作者:中国教育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12月1日,湖南隆举行“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先进事迹报告会”。1000多名大中小学师生代表认真听完报告会后,高度评价石雪晖老师。

    石雪晖是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34年如一日,情系“三农”,经过10年攻关,先后研究出十大配套技术,成功将欧亚种葡萄引进到南方种植,现已在湖南及周边省市推广,创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30多年来,石雪晖始终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相融为一,热忱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许多学生和青年教师都说她是他们“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妈妈。”

石雪晖语录



石雪晖教授在给研究生讲课。 本报记者 王鹰 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讲好“精彩一堂课”、“精彩一门课”,就得把科研放在首位,把创新性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

葡萄教授的人格魅力


湖南省委副书记 梅克保

    石雪晖同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她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雪晖同志作为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湖南省70余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情系学生,为国家育英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石雪晖同志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到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上,为农民致富和现代农业发展无私奉献。她经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她把黑板延伸到了田间,不仅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像她一样矢志不渝地以科技服务“三农”的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4年来,石雪晖同志先后承担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学生9门课程的主讲任务,近3年来完成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注重育人功能的发挥,把农村作为教书育人的实验站,用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她用自己长期的教学和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她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教育学生“做学问要耐得寂寞,搞科研要敢于创新”。她自己生活朴实无华,却十分关心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困难,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石雪晖同志的学术专长是研究葡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她“葡萄教授”。她脚踏实地的开展科技创新,扎扎实实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科技难题,经过10多年的实践研究,她先后研究出“打伞避雨”、葡萄套袋、配方施肥等十大配套技术,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难题,终于使得欧亚种葡萄在湖南成功“安家”。并手把手地教会了农民高效优质无公害避雨栽培葡萄的新技术,在澧县建起了“南方的吐鲁番”。

    石雪晖同志心系农民,情系“三农”,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讲课140多场,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的“财神爷”,但她的服务都是义务的、无偿的,从不收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甚至还免费给农民提供果树、果苗和技术书籍、实验仪器。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了最不市场化的工作方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拥戴。我们学习石雪晖同志,就要像她一样,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把无限的爱献给人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把黑板延伸到了田间


湖南省副省长 郭开朗



石雪晖教授每次收到葡萄专业户的来信,都会认真回复。本报记者 王鹰 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多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教师地位、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的有力措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石雪晖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教育每一位学生,影响着身边每一位教师,诠释着一位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4年来,石雪晖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的崇高追求。她把农村作为实验站,用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说,无论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还是各级各类教师楷模,她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绩,是与她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分不开的。

    石雪晖同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把黑板延伸到了田间,不仅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像她一样矢志不渝地以科技服务“三农”的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石雪晖同志是我省新农村和富民强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从她身上,再次印证了优秀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感召力有多大,看到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担当着坚强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湖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

    当前,在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上大学心理预期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质量将成为高校的“立身之本”。要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就要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使湖南省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建设教育强省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省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着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督导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统筹各级党委、政府、教育战线和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共建教育强省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

成果要装进农民的口袋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张放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教授34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

    石雪晖教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几十年如一日,将课堂延伸到实验室,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她要求学生“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这种实践育人方式克服了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使学生拓宽了眼界,熟悉了国情社情,增强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石雪晖教授几十年扎根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生活,面向农村一线寻求项目,在农业生产中搜索信息,在与农民的交流中寻找灵感。她怀者“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的坚定信念,最终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难题,在澧县建起了“南方的吐鲁番”,造福了一方百姓。她的成功并非轻而易举。“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去,要有奉献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无疑需要智慧和灵感,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专心和毅力,需要奉献精神。只有热爱的人,才能发现到其中的乐趣和奥妙。正是有了奉献祖国的赤子情怀,专注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石教授才能长期坐得住冷板凳,着眼“三农”开展科技创新。

    石雪晖教授在34年内踏遍全省50多个县市,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5万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近2万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实现年产值10亿元,农民获利近5亿元,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只要果树生产上发生了问题,农民不能解决而有求于我们的,都要义不容辞地为他们尽力解决。”

    34年的朴实岁月深深烙上了10个字——献身为祖国,实践出真知。她的教学理念、科学思想和服务态度深深地凝聚着她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深深地渗透着她“朴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石教授平凡生活中彰显出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必将在当代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


湖南农业大学教师 杨国顺



石雪晖教授来到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指导农民对冬季葡萄架作养护。本报记者 王鹰 摄

    石雪晖老师像许许多多教师一样,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倾注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30多年来像园丁一样默默地耕耘。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当时业内一直认为:中国南方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要在南方种植欧亚种葡萄是异想天开。南方就真的不能种欧亚种葡萄吗?石老师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为了弄清欧亚种葡萄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忘我地工作,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3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针对果实着色难、品质难保证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项配套技术措施。袁隆平院士称赞这一成功与“再生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几年来,石老师作为葡萄科研课题的主持人,进行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试验研究。2009年8月她主持研究的4个葡萄新品种通过审定,为了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申报材料时,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二,而把课题组另一位核心成员的名字排在第一。

    2002年“五一”长假,湘西自治州扶贫办邀请石老师去指导葡萄生产,回到长沙那天已是早晨5点多钟。当天上午,大概10点左右时,我打电话有事向石老师请教,石老师告诉我,她在澧县。“10点钟,在澧县?凌晨5点多才回的家呀!”我被震惊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原来石老师清晨6点接到澧县农民打来的电话,就又从家往澧县赶了。

    石老师艰辛的付出,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澧县葡萄种植户每亩平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全县20多个乡镇,种植面积达3万亩,2010年葡萄产业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2007年中国葡萄学分副会长晁无疾先生把澧县葡萄产业称之为“南方的吐鲁番”。在科技服务的几十个春秋中,石老师从未收过农民的一分钱。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统一。

探索典型宣传长效机制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栾永玉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从今年10月开始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湖南大学有幸被列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学习宣传活动的策划者。开始,我们对教育部这一打破常规的部署不甚理解,但随着策划方案逐步完善和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一部署的深远意义。

    一方面,策划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宣传。在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策划了以报告会、座谈会、音乐剧、征文、专题网站和大学生集中采访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宣传方案。在策划方案形成的过程中,石雪晖同志的先进事迹再次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包括来自全省1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记者。

    另一方面,随着石雪晖学习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无穷,身边典型的作用更加巨大。这不仅因为石雪晖是当之无愧的典型,更是因为她的典型事迹极富亲和力,没有距离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结合湖南大学近年来在学习宣传身边典型的实践,石雪晖学习宣传活动更加促发了我们对身边典型宣传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是要深入挖掘,让身边的典型涌出来。任何地区和单位都有先进典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当好“伯乐”,能否慧眼识典型,能否及时发现、深入挖掘这些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现身说法”,教育人、激励人,让“墙内”开花引来春色满园。

    二是形式多样,让身边的典型活起来。在汶川大地震中,湖南大学校友谭千秋舍己救人的故事传到学校后,湖南大学立即在第一时间举行了追思会,策划了万人迎接英雄校友遗物回母校活动;随后采写出版了《大爱千秋》一书,合作拍摄了电影《最后一课》,并被教育部推荐放映。凡此种种,让身边典型形象鲜活起来。

    三是精心呵护,让身边的典型立起来。英雄也是人,不能让典型流血还流泪,为他们创造工作学习条件、排忧解难、加倍爱护、精心呵护是我们分内之事。也只有这样,身边的典型才能真正地立起来,大家才能真正学有所得,见贤思齐。

博大的情 深沉的爱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 韩艳婷

    我的导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作为她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一殊荣背后的深意。

    2008年石老师赴英、法、荷兰等国学习借鉴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是我和同学张妮的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候,我们满以为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邮箱里。”在国外,石老师硬是在考察期间完成了我们每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引文到结论、从结构到语法,甚至标点符号,都作了详细的修订,看着她从国外发来的传真,我们都惊呆了。可想而知,在考察之余,石老师是怎样挑灯夜战,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2009年11月,为了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石老师给我带来了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博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她气喘吁吁,满脸通红的样子,我流泪了。她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而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而她,却又一次开始指导我的论文选题,直到深夜。她所指导的每个研究生、本科生论文、试验的成功看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背后却凝结着无数的心血!

    科研如此,教学同样如此,尽管石老师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学生9门课的教学任务,授课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每一堂课她都当成新开课程对待,从没有半点松懈!石老师的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有的同学为了选修《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宁愿排队等到第二年。

    石老师从来没有身份架子,她总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我们,春天的果树园里,我们一起锄草施肥,畅谈人生;夏天的收获时节,我们采摘葡萄,相互品尝;秋天的实验室里,我们检测葡萄品质,体味科学价值;冬天的葡萄架下,我们一起修剪枝条,唠着家常。这时的她已不再是荣誉满身、成果丰硕的大教授,而是由知而行的好朋友。

    石老师总是把我们当儿女看待,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她的孩子。去年11月份我生病了,石老师得知后立即塞给我几百元钱要我到医院看病,由于手机没电了,石老师联系不到我,直到问到我妹妹的电话后才辗转联系上我。当我听到她在电话里呼呼的喘气声,焦急的话语声时,我顿时泪流满面。

    石老师心里时刻装着她的学生,装着她的农民,唯独没有她自己。她没有时间参加女儿的婚礼,却记得她的每个研究生甚至爱人的生日,她自己病了都不曾休息片刻,却在我们生病时,甚至爬到7楼为我们送药;她不舍得花钱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却会给我们送来新书包;她一辆自行车一骑就是20年,却在我们没有生活费时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我们……

    这就是我可亲、可敬的石老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恩师!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0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