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只要农民想要的,我就想办法去做”——90后大学生眼中的“葡萄教授”石雪晖

时间: 2010/12/29   作者:李伦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石雪晖



石雪晖教授的朴实感动着学生,有的学生知道教授爱吃泡菜,就特意从家里带来,给她品尝。本报记者 王鹰 摄



石雪晖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本报记者 王鹰 摄



课间,石雪晖查看学生笔记时,看到有同学记得十分工整,不免要夸奖几句。本报记者 王鹰 摄

石雪晖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学习的楷模、前行的航灯。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历过“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幼年和少年时期,很少品尝水果的香甜,对水果怀有一份深厚的眷恋。1973年9月进入湖南农学院学习果蔬专业,从那时起,我就把我的心交给了我的专业。我立下志向,要让千千万万的小孩子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水果。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决心到国外去学习,追赶世界一流的果树栽培技术。当时,我选择了与我国自然条件具有同比性的日本。为准备留学,我先后到西南农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补习日语。那时外国语学习条件艰苦,我扔下自己不到4岁的女儿,真可谓“压力只有自知”。1988年10月,我从日本香川大学学成归国。此后,一头扎进葡萄等果树的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事业,一晃22年。

    上课、做试验、跑农村,我充满热情地奔波在大学象牙塔与乡村小路之间,几乎没有节假日。为了挤时间,年幼的女儿只好一会寄养在老家,一会留在姨妈家。好几次,我去老家看望女儿,她都认不出我这个妈。女儿管不了,丈夫也顾不上。一年又一年,他们渐渐习惯了我的忙碌。丈夫是湖南省农科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理解我对农民的感情,有时干脆陪我一起下乡,指导农民种植蔬菜。现在,女儿和女婿也都加入到了服务三农的队伍,常常帮我整理、编印技术资料。家人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不断前行的无穷动力。

    我的学生,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国顺教授曾说:“石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去当好一名老师,在石老师身边,我常常会反思,我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是的,在我的学生身上,我常常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对此我倍感欣慰。

她就是鼎鼎大名的石教授?

    初见到她,是在熙熙攘攘的礼堂门口,极具传奇色彩的石教授的报告会很快就要开始了,即将出场的石雪晖石教授足足吊起了我的胃口。

    掌声雷动,一个清瘦甚至有些佝偻的老人扎实地向所有人鞠了一躬,她就是鼎鼎大名的石雪晖教授?

    教授难道不是都颇有些仙风道骨的么?教授难道不是都口吐莲花衣着光鲜的么?难道眼前这个普通的老人,这个厚重得像棵历经岁月磨洗的老树的老人,就是那个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国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难道就是眼前这个“老妇”,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提子苗插进了提子禁区,铁铮铮地跟自然叫板?难道就是她用了整整30年来爱她的事业,她的学生,她的农民弟兄?

    2个多小时,我们安静地聆听着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退去花哨的修辞,没有矫情的自谦,她安稳地讲着自己的故事,我突然就觉得她像一条河,她不会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却潺潺地流淌在冷寂的大地上,淙淙有声,铮铮成韵。

    我们终于相信了,她就是石雪晖。一位平凡的女性,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然而这样的平凡却铸就了不平凡经历,用一生来践行一个诺言,用一切来奉献一个行业,不沽名钓誉,不汲汲营营,哺嘈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就是那样双袖清风,绝不藏半分私利,却有着创造数亿产值的力量,就是那样一双枯手,紧握粉笔,也将锄头扛在肩上。六十耳顺,光阴倥偬60年,她却给了她的农民朋友一大半,她到底能得到什么,连她自己也不曾想过,她只知道,农民富了,她就高兴;农村变了,她就开心……

    一个上午,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的大作为,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的大慈悲,我们想起了苏轼的诗句:“兹游奇绝冠平生”。是啊,“兹游奇绝冠平生”,用一辈子去领略这句话的,恐怕只有石老师了吧。

    湖南大学学生记者 蔡婷

每个话题都离不开“农民”

    在农业生产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高校教授,石雪晖教授至今仍一脚泥、一脚水地工作在农民的田地里,不禁让我对石教授充满敬佩。

    在湖南省大学记者团集中采访石雪晖的座谈会上,作为湖南大学记者团的代表,我们那么近地接触了石雪晖,一个教授,一个导师,一个农民。石教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位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妈:微白的齐耳短发,个头不高,朴素的穿着,说话声音既洪亮又柔和,给人极为舒服的感觉,采访的紧张感顿时也消去大半。我已经不记得大家都问了些什么,只记得石教授每回答一个问题都离不开“农民”,“只要农民想要的,我就想去做。”“农民会把吃葡萄当作一种享受。”“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事,种出更好的产品。”

    “我们不能光在果园里载葡萄,要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在农民的口袋里。”这是石教授教育自己学生的宗旨。我们不禁要赞叹石教授“把论文写进大地”的境界。农民有危难求助她,她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只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农民会把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奉献给她。她,自己就像一个农民,不娇贵,无怨言,能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是离大自然最近的人,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人。是的,石教授是农民,农民不是温室中娇艳的鲜花,是满山遍野的小草。雨打过,风吹过,严寒侵袭,野火燃烧,然而雨打风吹过后更加郁郁葱葱,野火燃烧重又生机勃勃。

    也许正是因为骨子里的农民气节,才让石教授如此地热心葡萄研究,扎根农村土地。

    也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再在湖南吃上提子,或者在某次聚会端起葡萄酒杯,我就会想起石雪晖教授,一位像农民一样的教授。

    湖南大学学生记者 戴德馨

“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



    在浮躁功利之风蔓延的时代,湖南农业大学的“葡萄教授”石雪晖,艰苦探索、淡泊名利的事迹就像一股清风,一扫学术浑浊之气。

    在探索如何突破我国南方种植欧亚杂种葡萄“禁区”的过程中,石雪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种植欧亚种葡萄的主要的限制因素。”为了弄清欧亚品种特性,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她忘我的工作,经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她仔细记载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习性、抗病性等。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到施肥、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分析,事无巨细,她都事必躬亲。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品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

    这样一种踏踏实实的学术作风,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在当代如同金子般可贵。今年61岁的石雪晖,从教34年,一生简单朴素,却收获了感动与快乐,石雪晖活在最真实的最快乐的世界,与农民在土地上一起播种、耕耘、收获,与学子一起在果园里考察、探索、研究。

    她不是急着出一本本的学术著作,捞取名利,而是真正做到“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不是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设身处地为农民大众着想,为他们创造实际的切身利益。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学术“是一种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生事业”。石雪晖把如何突破我国南方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的“禁区”,当做一生的事业,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硬是突破“禁区”,先后引进242个品种,从中筛选出20个;同时改变以往的栽种方式,采用嫁接育苗,从引进的38个砧木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南方的4种砧木,大大提高了葡萄的抗性和品质;栽培上也研究出一系列的无公害配套技术。“提子梦”终于实现。如今“提子”已在湖南、江西、湖北等省成功种植,推广面积达20万亩。种植“提子”,至少比栽种欧亚杂种葡萄,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些数字背后,饱含了一位学者对科研持续不灭的热情和对农村土地深深的爱恋。学术活动是一个极为艰辛的劳动,石雪晖经过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了成果。那种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违反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求真性,因为“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经过艰苦的实验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一、二分的真知灼见”,这样取得的成果“才对社会有所裨益”。“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有像石雪晖这样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学术的人,才是真正的学者。

    湖南大学学生记者 程楠

“不知道我回答得对不对”



    “石教授,是什么让您倾心于葡萄研究、葡萄种植,还为农民做了这么多?这么多年您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最大动力啊,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有很多农业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农大是一所农业高校,我作为其中的一名老师,有这个必要为农业做出些贡献。”

    石教授,您的回答不长,但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有您这样的老师,我真的想不出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在课桌下娴熟的发着短信,上网聊天;我们凭什么可以肆意逃课。知道了您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9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知道了您近3年来的教学工作量达到了3538个标准学时,我们没有理由荒废我们的学业和青春。

    这就是石雪晖教授,没有华丽的语言、绚丽的服饰,只有亲切朴实的话语;回答完每个问题后,石教授还会很客气地加上一句“不知道我回答得对不对”。就是这个石雪晖,早年留学日本、后期赴欧洲学习,却在农村最前线、直接为农民作指导、培训,默默坚持为“三农”付出,帮助湖南省边远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借赴日本留学、留任高校等机会,石雪晖可以离开农村,彻底跳出农门,但是石雪晖却至今依然坚守在葡萄种植的最前线,主动留在农村,留在农民身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虽然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一味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不想去农村,不愿意将自己的未来绑在土地上。

    石教授也提到,希望国家能够加强相关方面政策的制定,能够更加关注大学生在农村就业的问题。当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受到来自政府的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支持,相信大学生就业也会向农村倾斜,最终使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

    湖南大学学生记者 郑娜 王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湖南省衡阳渣江乡的一个农民在给石雪晖的一封信中说:“中国农民大都在迷惑,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作为像您一样的科学家,我希望能够组织起来为农民直接提供服务。真的,真的希望这样,我想这也是许多农民的希望。”

    然而几亿农民沉甸甸的希望,并不是石雪晖教授一个人能够扛起来的。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综合性农学人才是当务之急。作为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石教授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理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石教授曾经有一个学生,进校后思想很不稳定。石教授抽出时间与之促膝长谈,却被该学生视之为“多余的说教”。考虑良久后,石教授决定让他和自己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前往基地见习。结果,他一到基地,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兴奋不已。多次实践下来,他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并且在毕业时主动申请去乡镇做一名果树技术员。

    石教授对学生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更多时候,她是以实际行动来感染她的学生们自觉投身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现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的杨国顺,曾经也是石教授的学生,他提到了石教授曾经带着他们半夜里打着手电筒在葡萄园里进行试验。此事令他深受感动,在石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最终也选择了农学为终身事业。

    而在今日的农大校园里,石雪晖精神同样得到了不少农学学子的积极响应。

    “现在中国的农村发展很缺乏种植与管理技术,我想在大学阶段练好硬本事,为农村多做些实事。”来自重庆的丁琴琴这样说道。在听说了石教授的事迹后,她坚定了追寻梦想的道路。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记者 朱玛 文丽娟 陈瑶榕 彭璐 廖冰洁

我看石雪晖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石教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结满三湘大地的葡萄果,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陈昊佑

    载誉归来,光环笼罩,她矢志不渝,依旧没忘记要去帮助那些需要科学技术的农民朋友们。石教授的辛劳付出,会烙印在农民心中。她默默地奉献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

    ——陈玲玉

    34年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葡萄神话,34年用真情奉献与农民建立起的深厚感情。34年,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这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是什么让石老师一直坚持了下来?是执着,一份对于农民、对于农村建设从未动摇的执着。

    ——丛俊凯

    石教授有位学生因为父亲逝去,情绪很低落,上课就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木然地盯着黑板。石教授看到后,就在夜里架着眼镜给他发短信:“要以积极的心态对事对人,才会无愧于父亲更无愧自己的未来”。他心里一惊,嘴里反复念叨着石教授这句话,那夜他想很多很多,也想通了许多。失去了父亲,是很不幸,但多了一位母亲,又是多么幸运。

    ——林一兰

    《农苑春》

    一颗赤诚农民心,两手抚尽万亩田,

    自从嫁到农苑家,昼夜不舍满腔情。

    忘辞艰辛育桃李,扎根农苑苦作甜,

    不等春风来相报,四海田园已芳菲。

    ——刘琼

    有一种风,悄悄地顺着大地吹过,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它叫春风;

    有一种雨,温润地滴落于万物,清扬飘洒,坠地无声,它叫春雨;

    有一种情,随着葡萄藤的牵引蔓延,渗入其心,满目晶莹,她叫石雪晖。

    我爱葡萄,更依恋这无怨无悔地葡萄藤。 ——刘鲜斌

    她帮扶的农民有许多发财了,她不但没收过他们一分钱。2006年,石教授居然报名参加司法鉴定人考试,并顺利拿到了执业证书。原来她发现有农民被不法苗木商贩欺骗受损,她要拿起法律武器相助。石教授就是这样,她的心中想的只有农民。 ——刘振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34年如一日,踏遍三湘四水,节假日也在广大的农村奉献汗水和智慧而且分文不取,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这就是泥土的境界,当满地金黄的稻谷收割后,泥土还是泥土,并没有因为黄灿灿的稻穗而改变。

    ——杨霞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0年12月23日《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伦娥)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