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每到一村都是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葡萄的技术。
下午5点多钟才从推广技术的村里回来,1个多小时后,石教授又站在了学校教室的讲台上。
石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观察葡萄酒的成色。
空余时间,老两口就会围着外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石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传授葡萄种植和酿酒知识。
自行车是石教授忠实的伙伴,它见证了石教授工作的艰辛和成果。
石教授一到村里,村民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石雪晖很有名气,但她的穿着打扮仍然一如既往地朴素。9月份参加全国表彰会,要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叮嘱她:“这次去开会穿着要讲究点。”她翻箱倒柜都没找到一件时尚的外衣,最后还是同事们“逼”着她才买了件新衣服。
石雪晖61岁了,但仍然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女儿家、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基地之间,来回穿梭。
上课、辅导学生、做课题,石雪晖很忙,但她依旧是农民一个电话,背起那个土不拉叽的黑挎包,就出发了。
一句话,石雪晖没变,还是记者第一眼留下的印象:“农民教授”。
“我就是一个农民教授。”她自己也非常认可这样的称谓,并且由衷地喜欢这个称呼。“因为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女儿,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为什么石雪晖被大家称呼为“农民教授”呢?“1973年9月,进入湖南农学院学习果蔬专业,从那时起,我就把心交给了我的专业。从而立下志向,要让千千万万的小孩子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水果。”她说。此后30多年,石雪晖一头扎进葡萄等果树的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事业中。上课、做试验、跑农村,充满热情地奔波在大学象牙塔与乡村小路之间,几乎没有节假日。她认为,农业的最后出路在于延长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她所领导的葡萄团队在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之后,又开展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项目,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于2008年7月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之高填补了国内空白。
石雪晖始终把自己的科研与“三农”紧密结合,先后到湘鄂赣等省的56个县市传播农业技术,推广葡萄新品种1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2个多亿。成百上千的农民在她的帮助下,发财致富。就在记者采访她时,她接到其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的求助电话,农民想知道一些葡萄的冬季管理方法,她便匆匆赶去。她说:“如果农业科学不应用到农村去,就失去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那些当年跟着石教授学种葡萄的农民,现在又利用她开发的技术开始酿制起葡萄酒来。在农民学员中有一个石雪晖最得意的学生王先荣,因刻苦好学,不仅掌握了石教授研发的技术而发财致富,而且还带领村民成立了葡萄协会,并创办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现年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王先荣也从一个高考落榜的青年农民成长为一名硕士生导师。
作为大学教师,石雪晖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她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学生的9门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近3年来完成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培养硕士生21人、博士生7人,获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更难得的是,在细心关爱学生方面,她用心良苦。自己花钱少,逛街少,但学生有困难,她200元、500元地掏,还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衣服,逢年过节还会把20多个学生叫到她家,亲自做上满满一大桌菜。所以,与农民们爱叫她“农民教授”不同,学生们更喜欢叫她“石妈妈”。
其实,“石妈妈”不仅爱学生,也爱家人。只要她回来,一岁多的外孙女小手一定伸向她;谈到同是高级职称,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丈夫时,她满是爱意,同时还有点歉意,“老公和女儿女婿,经常要帮着我一起做事,我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全家人支持的结果。”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0年12月30日《中国教育报》摄影专刊 作者:李伦娥/文 王鹰/摄)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