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像向建国一样在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的高校教授、专家不在少数。据湖南省委组织部最新统计,至2010年年底,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已覆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省、市、县三级已累计选派10512名。每年都有数千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2010年在岗的科技特派员达到3768人。
湖南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始于2005年,最初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湘西地区的开发,在当地试点实施。由省里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农业技术和医卫人员服务“三农”,第一批派驻服务对象是湘西地区的30个乡镇,每个乡镇两人。在取得经验后,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配置下,科技特派员工作逐步在其他市州铺开,范围逐渐扩大。
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这项创新举措把科技、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引入农村一线,是农民致富的“及时雨”。
湖南高校是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的主力军。据统计,6年来,全省10所高校共派出科技特派员81人次。仅2010年,省派的128名科技特派员中,来自高校的就有64人,占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些高校派出单位涵盖了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吉首大学等省内的多所高校。
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内农业院校的“老大哥”,仅2010年,就向全省30多个县市区派出科技特派员42人。“给政策,给时间,还给奖励。”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说,2005年秋,学校正好实施“双百工程”,即派出100个科技服务小组,服务全省100个种、养、加农户及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此带动100个乡村的经济发展。
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好成为“双百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大学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让农民分享高校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成果。”周清明说,学校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和实施“双百”工程,推进与地方政府的高端对接,大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构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平台,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科技特派员的特色是边服务边创业,与农民一起建立经济共同体,实现农民、农村和科技特派员的“多赢”。湖南农业大学38岁的邓后勤博士,从2006年留校任教起,已连续4年担任科技特派员。4年来,他不仅帮助派驻地慈利县景龙桥乡恢复了传统的油茶林栽种,介绍一家公司到这个乡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油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还帮助有多年红薯粉生产历史的岩泊渡镇引进一套全自动粉丝生产线。2009年,景龙桥乡年销售红薯粉丝5000吨,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
50多岁的博士生导师吴永尧,派驻期间一直肝病缠身,但从事魔芋产业研究10多年的他,坚持帮助桑植县两河口乡建立了500亩抗病新品种芋种基地,并举办5期魔芋生产管理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1000多份,培训农民1000多人,同时还研制出了10多种即食魔芋食品。向建国将派驻地慈利县二坊坪乡黄石水库的商品鱼年产量由两年前的2500公斤增加到3万公斤,还自己办起了公司,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385个,创办和领办专业合作组织880个,创建利益共同体791个,形成龙头企业459家,带动项目总投资达44亿元。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1年4月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 作者:李伦娥)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