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刘强(右一)、校长周清明(左一)和袁隆平院士(右二)、官春云院士(左二)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油菜生产机械化收割现场
校办企业: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加工车间
葡萄产业基地
优质水产养殖基地
从热血澎湃的修业学堂走来,从新中国扬帆起航的号角声中走来,它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令响起,当湖南“四化两型”的战鼓响起,它用激情奏出大地最壮美的丰歌!
在洞庭之南,在湘江之畔,它以科技助力“三农”发展,用实力培育高新技术人才。
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创富沃土,是现代农业大步发展的能源动力。
它的深情孕育,让湖南“三农”发展的力量不断生长!不断延续!
如火的8月,正是澧阳平原葡萄成熟的季节。澧县“葡萄大王”王先荣瞅着园子里圆润透亮的葡萄,心里乐开了花。
18年来,多亏湖南农业大学“葡萄教授”石雪晖,手把手教他和乡亲们科学种植葡萄。如今,澧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葡萄产业享誉全国;王先荣也从传统农民变成了种植大户、高级农艺师,他的葡萄基地从27亩发展到上百亩,还建起了年销售额逾千万元的葡萄酒公司。石雪晖研究出的十大配套技术,打破了欧亚种葡萄不能在南方种植的历史,在澧县及其他地方推广,年创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石雪晖与葡萄种植,是高校利用科技优势服务社会的一个范本,也是湖南农业大学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湖南农大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推动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坚持产学研结合。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上,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在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它是一方输送养料的沃土,更是一部马力十足的助推器!
百年深耕 务本崇实
“湖南农大姓‘农’,就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是立校之本。”
——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
2010年,省委九届十中全会全力吹响“四化两型”建设号角。蓬勃兴起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如滚滚春雷再次响彻三湘大地。
在田间地头、在广袤农村,农民朋友渴望着现代科技和产业化带来的变革与洗礼;在科研院所,在涉农高校,研发者们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自己最迫切的历史使命。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强、校长周清明,带领全校师生,围绕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难点开展科研,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推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00年至今,学校共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达7.37亿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84项,授权发明专利13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15个。
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400多个(项),农作物新品种应用面积达2.3亿亩,增加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50多个,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40多亿元。
回眸湖南农大发展历程,从其前身108年前的修业学堂,到60年前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农学院”,再到今天的湖南农业大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秉承“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将“务本崇实”这四个字贯穿于学校发展脉络之中,激活在一批批农大人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创新作为之中——
修业农校,开湖南水稻改良之先河,先后培育出“小南粘”、“粒谷早”、“修农一号”、“修农二号”等优良品种并在全省推广;校长彭国钧,致力于我国茶叶生产的复兴,在全国高等农业学校首开茶科专业。
湖南农学院昆虫学家李凤荪以鸿篇巨著《中国害虫名录》和《中国经济昆虫学》享誉中外;葡萄专家柳子明分别荣获朝鲜与韩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建国勋章爱国章”;“当代麻神”李宗道助力创建了中国乃至全球唯一的麻作专业。
1994年2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以来,当代农大人“务本”之举更是享誉三湘四水乃至神州大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专家官春云教授,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流域油菜高产增值;他主持培育的我国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等22个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近3亿亩,先后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由康春林教授选育的水稻品种“余赤231—8”,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栽种,30多年来长盛不衰,深受农民兄弟和消费者的青睐。
由陈立云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早稻和中稻新品种分别获得单产666.8公斤和903.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2007年荣获全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以刘仲华教授领衔的“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植物功能成分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植物功能成分提取与利用新型产业的发展。
由肖浪涛教授主持的原始创新项目“植物激素的高灵敏度免疫传感测定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动物科学专家施启顺、柳小春等选育的“湘虹”、“湘益”两个瘦肉型猪配套系,填补了我省优质瘦肉型种猪配套系的空白,并在省内外广泛推广,创产值30多亿元,实现利润近10亿元。
以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的茶叶系列产品、发酵系列产品、植物油系列产品、肉类制品、酒类产品、植物功能成分提取物等,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提质增值和农业增产增收,有力地推进了湖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湖南农大“务本崇实”的“本”,是“天下之大本”,是“民所恃以生”,是装载在一代代农大人心中那个沉甸甸的“农”字。
创新模式 科技富农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强
5年前,湖南农大领导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在洞庭湖水稻主产区,农户平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20%以上,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还造成水体的污染;湘南一个乡,当季的水稻品种多达100多个,农民辨不清良莠;湘西一个乡,果园3年大面积不挂果,农民不解其中缘由,损失惨重……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湖南农大的多项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在国内领先,但是,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湖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如何让高校拥有的科技资源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农民致富、产业发展的好帮手?
在总结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湖南农大推出了一种以学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
“双百”,就是由湖南农大组织100余支由教授、专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立100多个基地,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在“双百”平台上,学校加强水稻、油菜、茶叶、柑橘、马铃薯、葡萄、生猪和烟草等8个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基地建设,做好校地合作、校企联姻、能人带动、品牌吸引四篇文章,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进步、帮助农民致富、助力组织模式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施校地合作,加强高端对接。学校先后与长沙、株洲、怀化、湘西自治州、娄底、益阳、常德等7个市州、36个县市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在联合创办技术经济实体、组建农业生产基地、培养科技人才、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广泛合作。学校积极为地方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思路提供论证和咨询,合作研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育和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还与企业签订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合同295项。近年先后向合作市(县)派出了14名科技副县长、140余名科技特派员。
——实施校企联姻,实现战略联盟。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等方式,强化与龙头企业基地的战略联盟,促进学研产一体化发展。如学校与省茶叶总公司联合共建湖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茶叶加工研发分中心,合作承担了3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先后开发出3种茶叶新产品,实现年产值2亿元,带动了近10万茶农增收8000多万元。近3年来,学校与10 个龙头企业基地共建了工程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0多项,获得横向科技经费支持5000多万元。
——实施能人带动,实现以点带面。通过选择和培养产业基地的科技致富能人,辐射带动广大农户,沟通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基地的渠道,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产业上质量、上水平。如以石雪晖教授为首的科技服务队与澧县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基地的对接建设中,选择校友王先荣作为科技致富能人重点培养,传授种植新技术,最初指导试种2亩欧亚种葡萄,3年后每亩纯收入过万元,迅速带动了全县56个村700多户农户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短短5年之内,使从来没有种植欧亚种葡萄历史的澧县,特色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3万多亩,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被誉为 “南方的吐鲁番”。特色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科技致富能人王先荣也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实施品牌提升,发展专业组织。重点从技术方面提高技术合作组织基地的科技服务能力;从理论高度提升技术合作组织基地品牌效应。如与“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对接建设后,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完善组织机构、从理论高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近3年之内,合作社入社农户增加到1.2万户,共6.5万人,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共5000余亩,完成各种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多项,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创建“农村科技合作社”的经验写进了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还引起了国务院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肯定。
“双百”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智本”向“资本”、“科技”向“生产力”的两个转化。
因为“双百”工程,学校掌握了基地生产对科技的最新需求,使创新重点来源于生产,科技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创新——转化——再创新——再转化”的良性循环。“双百”工程实施以来,全校承担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与基地紧密结合,取得的科技成果有80%在基地得到转化,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10多个,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
因为“双百”工程,推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学校把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双百”工程工作纳入教师培养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年有近200名青年教师参加“双百”工程基地建设工作。近3年来,共有本科学生2万多人次到“双百”工程基地进行实践,包括“三项实习”和社会调查;有300多人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基地开展实践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和调查报告。
因为“双百”工程,农民掌握了科学种田的好方法,地方和企业找到了产业致富的新路子,学校、地方政府、基地和农民间形成了多赢局面。“双百”工程也因此写进了湖南科技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了湖南省科技富民强省计划,成为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5厅局支持的重点工程。
没有想不到,只怕做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
当代农大人的“务本崇实”,为困扰人们多年的农技推广难题探索了新的机制,开启了新的思路,也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造血输血 人才兴农
“作为湖南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湖南农大要在湖南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好智囊团和人才库的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官春云
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输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履责的必然选择。
用科技帮助农民致富,不断注入发展的“智本”;用人才推动产业进步,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湖南农大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2005年,省委、省政府为农村地区的发展,首推“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农业技术和医卫人员服务“三农”。湖南农业大学踊跃参与,仅2011年,就向全省30多个县市区派出科技特派员38人。
“科技特派员”和“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服务小组相结合,手把手带领农民致富,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和农业致富带头人。
50多岁的博士生导师吴永尧,在湘西自治州桑植县担任科技特派员。从事魔芋产业研究10多年的他,帮助桑植县两河口乡建立了500亩抗病新品种芋种基地,并举办5期魔芋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1000多份,培训农民1000多人,同时还研制出了10多种即食魔芋食品。
副教授向建国,在张家界慈利县担任科技特派员,他深入农户,深入企业,向大家推广水产养殖的新技术、新方法,带出了不少“农家学生”。3年中,他将慈利县二坊坪乡黄石水库的商品鱼年产量由2500公斤增加到3万公斤,还自己办起了公司,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现在,他又被慈利县聘为科技副县长,继续从事他的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难怪连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也感叹,科技特派员把科技、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引入农村一线,是农民致富的“及时雨”。
为培养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新鲜”人才,学校主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育模式,建立起能适应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元、合理的专业结构,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6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6万多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三农”行业工作。近8年来,有近万名毕业生主动参加选调生、西部志愿者、村官,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工作锻炼,是我省参加此项计划人数最多的高校。
为提高涉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学校根据周边省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认真开展高新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工作。如配合长沙市新农村建设,实施了“百村百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第一期92名学员以优秀成绩毕业走向各自工作岗位,第二、三期正在培训中。配合各级政府兴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主动地举办了一些特殊的教育培训班,如“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农村村支书大专班”、“乡镇企业经理班”、“科技示范户班”、“科技带头人班”等等。
与此同时,学校实施了“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工程”,创建了“农业大学——职业中学——农户”互动的科技、教育、推广一体化新网络,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该工程自实施以来,共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45项,培训新型农民100多万人,技术辐射100多万农户,种植、养殖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以教师个人计,推广系数高达1∶3000,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情系三农,深入三农,而后扎根三农;
人才兴农,科技助农,而后全力为农。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三农”建设,农大勇担使命,也不负使命!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曾指出,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化,这都离不开湖南农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支撑和农业人才的培养。
站在60岁的界碑前,站在现代农业建设蓬勃开展的大时代前,今天的农大看得更远、舞台更广、梦想更阔……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1年9月23日《湖南日报》7版 作者:谢丹 王珊 周先进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