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斩断污染湘江的隐形“黑手”

时间: 2013/10/30   作者:奉永成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10月23日下午,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村,种植的生态拦截植物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10月23日下午,长沙县开慧镇的试验田内,农民用稻草覆盖茶树,减少氮、磷流失。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湘江流域,多为水丰地肥的重点农耕区。但农业面源污染一直在默默地污染着湘江。

    化肥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成湘江流域重要污染源

    面源污染,除了与这一领域打交道的主管部门、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大多对这一词语感到陌生。

    “湘江流域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也有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而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广的面源污染。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强介绍,湘江流域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使用、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

    站在永州市祁阳县白水大桥上,桥下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便是湘江在永州境内最大的支流。沿着河岸走,两岸全是肥沃的稻田,近的离河不到200米。每一丘稻田间隔处,便有一条排水沟,直通河流。这些通过稻田排入河流的水源,未经任何处理。

    “这些水流都含有农药、化肥使用后产生的氮、磷、钾等,汇入湘江后,对湘江形成了严重的污染。刘强告诉记者,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危害程度却远远大于点源污染。

    刘强介绍,在湘江流域,面源污染对整个流域污染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而农业面源污染又约占到整个面源污染的1/3

    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尹丽辉介绍,我省每年消费化肥约600万吨、农药30万吨,高出全国平均使用量近1倍。而氮的当季利用率约为30%-35%,磷的当季利用率(给农作物施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所占的比重,称为当季利用率)只有10%-20%,未被利用的化肥农药有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大气,有的进入水体形成了污染。湘江沿岸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相当一部分氮、磷和有机农业投入品,都将随着降雨径流和渗漏流失进入水体,对湘江水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湘江的水体污染,除了流域企业排放的污水,面源污染是另一罪魁祸首刘强认为,要治理好湘江,必须斩断面源污染这只看不见的黑手

      防控治理任重道远

    解决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源端控制、中端拦截、末端治理是最可行的办法。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措施真正推行起来进展缓慢。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彭建伟正参与刘强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就跟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课题组目前已在长沙县开慧镇选点,做生态拦截试验和示范。生态拦截沟和湿地保护工程都可有效起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生态拦截沟和湿地保护工程在沿湘江流域很难见到踪影。处于湘江流域末端的长沙县金井镇和开慧镇的两条生态拦截沟,都是和科研单位合作在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推行缓慢,长沙县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戴金鹏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其中原因:一是没钱;二是短期见不到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太大,不像点源污染,关闭一个排污企业,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位直性子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治理面源污染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分散到几千亩的土地上,短期内根本没有成效。

    “短期不能见效,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心里重视,但一直不愿在行动上支持的原因。彭建伟说。

    彭建伟以一条宽两米的生态拦截沟建设举例,仅是种植生态拦截植物,如果兼顾当地环境景观功能,进行多种植物搭配,运费、人工费、部分植株费用等合计约为50150/米,如果再加上沟渠修建,平时维护,投入确实很大。如果以湘江流域沿岸来统计,投入资金之大可想而知。

    “降低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源端进行控制,比如少施肥、少用药。但农民为了丰产,往往是多施肥、多产粮,根本不管污染不污染。” 刘强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施肥,农业部门推广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办法,也被很多农户弃之脑后;要在农民脑海中树立面源污染防控的观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

    刘强课题组今年还在长沙县选了一个点,做源端控制与中端生态拦截的试验。为让老百姓相信通过科学的技术处理,少施肥同样可以达到丰产的效果,他将自己的试验地直接跟农民的土地相接,并将施肥比例配备后交由农户去实施。但这种试验点影响的只是一部分百姓,要所有农户都行动起来,还有很长的路。彭建伟说。

     多管齐下,缓慢推进,作用正渐渐显现

    湘江流域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不仅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还导致了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如硝酸盐含量的增加等。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已与电荒地荒一起,被列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隐忧。

    湘江流域面源防治刻不容缓!

    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副站长谢可军面色凝重地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刚刚起步,也没有尽头。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不可能采取对待工业的方式来限制湘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但是只要有农业耕种,就会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就无法停下。谢可军说,这项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但为还湘江一江清水,他们正在迎难而上。

    湘江流域的面源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外,秸秆、畜禽的粪便、水土流失和生活废水,都是主要推手。虽然有些防控技术正在试点,但一些成形的技术,推广起来还是举步维艰。

    湘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引起省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通过源端控制,推广节能科学施用化肥、实行统防统治;推广水生作物进行中端生物拦截,减少农田富余养分流入河流;在末端建立流域监测体系,阻止富营养化进程。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尹丽辉告诉记者,解决面源污染只能用疏,得利用农业土地(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处理系统,来消纳农业面源污染中的碳氮磷养分,实行分区治理;针对农业生产状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

    湘江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尽管难度很大,但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扩大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范围,建设家园、田园清洁设施,积极推进散养户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其他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作物种类,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引导农民采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谢可军告诉记者,在缓慢推进的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防治作用正在慢慢地体现。

    “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要强化政策引导。尹丽辉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首先要加强立法,如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条例》,引导地方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利用现有的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农业污染事故的处理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绿箱政策经验,对农民采取适当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对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等肥料合理使用技术,对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适当补贴;通过农业湿地保护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进行全面防控。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31030日《湖南日报》4版 作者:奉永成)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