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翼):“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1月27日,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今年湖南的两会上,多名代表的建议关注民生问题,聚焦“三农”发展。
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在衡阳市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努力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就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不断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然而,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作物也曾遭遇严峻的考验。
风口浪尖的“问题大米”
一直以来,中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全国皆知的鱼米之乡,成了湖南的标志,也是湖南的发展命脉。在湖南,其实不难看到这样的风景,一些工厂、冶金场和矿场的附近,坐落着大量的稻田。
直到3年前,这样的生态分布才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
2013年2月27日,南方日报以“湖南问题大米流入广东市场”为题,报道了2009年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入广东;5月16日,广州市食药监局公布18批次大米抽检结果,显示镉含量44.4%不合格,涉及6批次大米来自湖南;随着有关大米镉超标的报道,湖南省株洲、衡阳等地产大米镉超标陆续曝光,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整个粮食行业造成很大冲击。
而这场由重金属污染而引发的生态灾难,其后遗症在水稻种植上的影响依然明显。
自湖南大米被曝光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以来,湖南的大米制造商和农民成了这场灾难的直接受害者。但有关方面至今也未找到镉污染的来源,尽管湖南境内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由来已久。
其实,位于株洲市的攸县,几年前就是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灾区。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以前的氧化锌厂等重金属污染企业,早给攸县的环境污染留下了欠债。
而这,只是湖南土壤污染的一个缩影而已。
大米镉超标 问题还在土壤被污染
对于曾被查出来的大米镉含量超标,有专家表示可能是因不合理使用磷肥造成的污染。
作为最常用的三大化肥之一,磷肥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其主要原料是磷矿石,天然伴生镉,每千克磷肥中的含量从几毫克到几百毫克不等。
有的地方为了增产,会大面积使用磷肥。磷肥施到田里去,镉不断累积,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土壤的镉含量超标,最后引起农作物的污染。
相对于湖南省方面磷肥带来土壤污染的说法,外地学者则认为大米中镉含量超标,其根源在于土壤被污染。
“水稻具有大量吸收镉的特性。重金属造成的水源与土壤污染后,水稻种植在污染土壤中,通过根、茎、叶的吸收转运到籽粒中,引起大米中重金属的积累。” 有专家表示。
2015年11月12日,潇湘环境论坛 2015——中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交流会在浏阳经开区永清环保国际报告厅召开,全球顶尖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专家以及湖南省农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湖南环保研究院、湖南省农科院、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有色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盛会。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罗琳做了《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应用》的演讲,他介绍了我国铅锌冶炼废渣堆场污染状况及我国特别是湖南重金属污染分布状况,并介绍了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以及主要技术难点和重点攻关方向。
目前来看,湖南的专家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条有关“土壤治理”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罗琳院长做主题演讲
治理成本高 治理周期长
在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荣湘民看来,解决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人体来说,重金属中毒的也只能在几十年后才表现出来,而农田消除重金属污染需要几十年到上百年时间。
“不过目前,并没有收到有人因为食用了镉超标的大米而导致身体不适或病痛的具体报告。”荣湘民说。
说起2013年的“镉大米”超标事件,荣湘民说,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感到压力很大:“广东发现湖南的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很快就波及到了全国,湖南的水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如果各个省都不要湖南的大米了,我们的水稻不能出省,那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人,还有什么用呢?”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杜绝镉大米事件的发生是粮食产业的“心头之患”。但在荣湘民看来,彻底治理镉污染,不仅是世界难题,也是世纪难题。记者获悉,2015年春节后,国家农业部组织了大规模的科研队伍,对镉大米事件背后的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寻找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办法。
近年来,农业部和湖南省都投入了巨资,对农业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研究,“近两三年,国家对以镉污染为主的重金属修复,光是在湖南的投入就每年十几个亿,这个决心确实很大。”荣湘民说。
究竟被镉污染的土地有没有可能彻底修复?荣湘民的答案是:有可能。
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受镉污染严重的土壤,我们可以尝试种植非食用的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每次都能带走土壤里的一部分镉,每年都带走一点,很多很多年后,镉就能被彻底带走。当然,这要求政府也要从源头上杜绝重污染地区的冶炼厂、矿产等污染源。”
荣湘民说,之前,甚至有人提议,把受到污染的土壤全部“换土”。“这根本不现实,湖南的耕地面积实在是太大了。”`
通过协同创新 让单兵作战变成抱团攻坚
2012年7月,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袁隆平、官春云、罗锡文三位院士为首席专家组建运行的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农林领域仅有的两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让原来高校研究上的单兵作战变成了抱团作战,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和企业的专家都汇聚在一起,这让我们的科研力量强大了很多,也顺畅了很多。” 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让荣湘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这样的好处,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说话。2015年,围绕中度镉污染稻田安全生产问题,中心开展了低镉品种种植结合原位钝化修复综合技术研究。明确了田间条件下采用低镉积累品种确实是一种有效降低糙米镉积累的重要技术措施,探明了不同钝化剂及其组合降低稻米镉积累的效果与稳定性。
同时,为保证镉污染稻田达标生产的目标,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全面开展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前,项目成果得到湖南省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在长株潭地区和湘南、湘北等典型镉污染稻区累计推广应用了103.5万亩,新生产出合格稻谷64.72万吨、新增农业产值18.39亿元,在重振湘米产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该项内容获201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取得的成绩,荣湘民并不满足,在他看来,目前的难度,不仅在研发新技术,还要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受镉大米事件的影响,土壤污染的治理需要很多资金投入,一些农民对水稻的市场失去了信心,现在,他们想要通过努力把农民的信心恢复起来,并把技术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对于国家以及湖南本地积极的治理态度,荣湘民评价:“食品安全不可以不注重,也不可以过于慌张。现在,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制订了严格的法规,下了很大的力气。与国外相比,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最严格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这么严格。希望标准的制定能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符合市场规律,这样,农业失去的市场才会慢慢找回来。”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6年1月28日湖南教育新闻网《图片滚动》 作者:张翼 网页链接:http://news.hnjy.com.cn/tpgd/13573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