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记者 张翼)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湖南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探讨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精彩开局,成为此次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不论是“天河二号”还是“超级杂交稻”,都体现了湖南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基础,有特色。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我省创新发展面临的“瓶颈”。
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改革攻坚之年,我们继续高举改革的大旗,善于用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挖掘湖南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靠合作,向外拓展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高校来说,怎样的合作才能将人才培养和创新模式最大化?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
而在湖南本地,“2011计划”也正在悄然生根,等待发芽。
“很多人不熟悉‘2011’计划,这和‘985’、‘211’不一样。”
“不过,现在,很多人依然感觉比较陌生。”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张海清表示。
其实,早在2012年7月,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袁隆平、官春云、罗锡文三位院士为首席专家组建运行的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就已经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农林领域仅有的两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和大家熟悉的211、985高校建设不同,“2011计划”不再扶持哪一所大学,而是要求高校牵头,通过校校、校所、校企等多种方式组成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担国家战略需求。
也就是说, “2011计划”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高校要想吃到这块“蛋糕”,前提是加强校内校外的协同,探索有效的创新机制。
在张海清看来,“2011计划”的关键,还是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体制改革:它的资金应该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组建高水平的队伍,推动高校运作机制改革。简而言之,“2011计划是为机制改革买单”。
“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应该要有危机感。”
那么,湖南农业大学为什么要牵头组建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呢?张海清表示,不论从高校还是从农业种植的角度,目前,他们都有一种“危机感”。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新技术和新方法得不到有效应用,迫切需要改革来作出有效尝试。
“而现在的农业领域,更加危机四伏。在农村,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种田的成本越来越高,而随着国外粮油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导致国内的粮油市场也在压缩。种田的都是老人,再过几年等他们种不动了,谁来接力?谁还会下地干活?这太可怕了,应该要有危机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农产品市场的效益问题。”
其实,“谁来种地”这个议题,也有很多官员与专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但综合各方看法,可以看到忧思多于办法。无人种地对应的是劳动力人口大流动的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可能通过政策杠杆限制流出,强迫农民种地;而按照目前的社会结构,也不应鼓励农民纷纷回来种地,以有限的土地和产出,更无法承载农民奔小康的梦想。
有人问,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农民逐渐老化,可能真有一天会出现无人种地的情况,到时怎么办?其实,办法总比问题多,“谁来种地”的答案在于改革。
“或许,由高校牵头,通过协同创新,围绕粮油多熟制绿色、高产、高效目标来开展,使南方粮油生产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目的和有效手段。” 张海清说。
“协同创新已经有了成效,它的示范效应还在扩大。”
在湖南,水稻和油菜是最主要的两种农作物。而针对这两种粮油作物,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已经交出了一份“成绩单”。
仅在2015年,该中心新增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际奖1项,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励10项;授权发明专利140项,申请专利85项;审定新品种21个。
该中心2015年育成了多个优质高产广适的水稻、油菜品种,特别是在高含油量、高油酸与早熟油菜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含油量47.28%的湘杂油518,在长沙县白沙镇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200亩,平均产量达到135.7公斤/亩,高产田产量超过150公斤7亩。
在三熟制作物规模化生产方面,团队提出了杂交稻“三一”栽培工程技术,即一粒种子、一棵秧苗、一蔸禾苗栽培工程技术,实现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秧,可大幅度节约种子成本,经专家评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杂交稻机插秧的大面积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上,团队围绕多熟制稻田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开展研究,在水稻降镉机理及循环阻控技术、低镉积累水稻品种与原位钝化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模式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可实现中度镉污染稻田水稻达标生产。
“协同创新已经有了成效,它的示范效应还在扩大。” 张海清说。
在邵阳市武冈县,3000亩连片的水稻、油菜地长势喜人。这片示范基地是“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集新品种展示、种植模式与农艺技术现代化生产配套装备等研发、中试、集成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基地,重点研究示范“杂交水稻制种+早熟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和“超级杂交水稻+优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示范区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且烘干率达80%以上,粮油作物产量比非示范区增加5%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协同创新协作,不仅让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增长,机械化程度得到推广,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去年3、4月份油菜长得好的时候,最多的一天吸引来了3万游客。平均下来,参观油菜的一天也有几千人。协同创新中心对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效应已经有了体现。”张海清说。
“之前是求人,现在别人主动找上门。”
协同创新中心有了成效,也让更多的农业企业看到了甜头。
“之前我们的科研力量是小型、分散的,科研方式存在重复、竞争,而且成本高、产学研用脱节,科研管理个体化、自由化。老师有了成果需要转化,要到处去找企业,学校也要帮忙找地方。现在资源进行整合,由政府牵头,在长沙县等11个县(市、区)建立11个万亩绿色高产高效粮油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的好,自然就有更多的企业来找我们。”对于协同创新带来的持续效应,张海清显得很有信心。
在张海清看来,学校所有的研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要发展,也要找到人才库做智力支撑。“原来是一个企业找某一个专家出点子,现在是一整个团队服务一个企业。这是双赢的结果。”
张海清透露,目前,包括山河智能在内的多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把眼光投向了农机市场,山河智能主动投资,协同创新中心派驻农艺、农机方面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这样的市场就有了方向。
简单的说,"2011计划"很有可能成为以后评价高校的标签,或许,这可以称之为产学研2.0版。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把原来的产学研进行了全面的拓展,目标就是要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还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这属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学校就是要对接市场,光靠高校自己,早就玩不转了。”张海清说。
“本科生科研参与度100% 招博士只用面试不笔试”
不过,归根结底,"2011计划"还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维一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而人才培养就是这其中的根本。
根据《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中心创立了“隆平创新实验班”和“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2013~2015三个年级各开设1个班,目前,正在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探索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们的本科生,每个班只有30人,从高考到录取后,我们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面试,我们一定要找到英语应用能力强,逻辑思维强,对农业有兴趣有激情的学生。”张海清说。“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跟导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要跟导师搞科研。别的本科生对研究没有硬性要求,而这两个班的本科生,可以说科研参与度达到了100%。”
除了本科生的培养有了很大区别,中心针对博士生采取“免试申请+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招收“协议博士生”。“协议博士生”及其导师与中心签署三方协议,达到规定条件后方可申请毕业。
“2015年我们有10个博士生名额,但我们只招收了6个,可以说是审查严格,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不仅在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标准上更有针对性。今后,中心还将聘请种植能手作为客座教授。
“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文凭,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客座教授帮助学生提高,而高校也将指导他,让他得到回炉深造、充电的机会。”张海清表示。
目前协同中心根据创新任务需要,已组建12个创新团队和1个技术示范团队以及3个研究课题组,创新人员总数达18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3人以及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17人。下一步,协同中心还将从国内外重点引进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水稻生理生态创新团队、油菜高产油量创新团队等3个战略性基础研究团队,着力构建起一支全面支撑现代粮油产业化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那么,这块高校改革试验田,在让农作物丰产丰收的同时,还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上又有怎样的期待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奎武给为记者出了这样的答案:“今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更紧贴市场,个个为市场所用。老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去行政化,在中心,老师不需要论文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做参考,考核的一切标准全部由市场说了算,由科研说了算,由创新说了算,由成绩说了算。”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6年1月27日湖南教育新闻网《图片滚动》 作者:张翼 网页链接:http://news.hnjy.com.cn/tpgd/13559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