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湖南农业大学:紧扣“三农”发展需求 精耕双创人才培养

时间: 2018/04/13   作者:李苗 张致诚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喻诚   点击:

教改项目组进行教改方案研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南农业大学多年来始终把培养双创人才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有效的教改模式,潜心构建“多维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强化培养“三农”双创优秀人才。

制定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培养“三农”双创人才对当今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三农”双创人才?学校根据新形势下的需要,通过广泛调查和反复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学校先后出台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就业创业经费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为双创教育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学校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环境,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求异、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与开发创造性思维,以利于不同学科学术背景、学术思想的科学研究间的思想碰撞。学校将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从显性形式的课程层面到隐性形式的活动层面,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之中,引导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学校依托行业、学会、协会或自主成立创业团队。目前,学生参与创业团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2015年的1.59%增加到2017年的2.9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先后有16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依托行业协会资源进行创业。

创建“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能够独树一帜,得益于学校推出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

在目标维度上,坚持面向“三农”和服务社会的宗旨,抓好创新能力提升,使大学生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理想情怀。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统筹涉农生物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先后3次修订和完善了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志愿创新、服务“三农”的意识,让他们深刻感到服务广阔农村将是大有作为的。

在课程维度上,学校坚持以规划教材为载体,将科研前沿进展融入主编的国家规划理论和实践教材中,重构课程体系,夯实双创基础。学校新编写了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67部;并将课程分为通识同修、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四个模块,落实了10-12个创新创业刚性学分,启动114门课程的质量标准建设,并遴选植物生理学等26门课程作为重点,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质量标准。同时,建立了“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方法维度上,坚持做学一体,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活动和比赛,磨炼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强化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塑造专业品德与素养;抓住以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力推教学改革与创新,精挑细琢课程体系,建成多门类国家视频精品、数字教育资源、MOOC/SPOC课程及省级、校级网络精品等课程。另外,投资建成486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给学生创业使用。截至目前,学校管理创业项目296个、大学生注册登记公司达59个。

在教师维度上,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抓好教师梯队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科发展融为一体,创造“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以优秀团队和杰出人才为主导,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科教师出国深造和国内进修,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省“百人计划”等,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优化师资队伍。

在环境维度上,坚持资源共享,抓实“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平台互通运行,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双创热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863”“973”计划重大项目为支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技攻关;建有327个教学实习基地和29个实验教学平台;围绕湖南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建有5个综合示范基地、35个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余个分布式服务站,让更多大学生立足农业、深入农村实践实习;充分利用国家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营造了一个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活动,2013年以来,举办全校规模的“修业大讲堂”学术报告44期;先后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47余次。

在评价维度上,针对以往培养模式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监管整改体系,实现全过程监管,健全论证审定、课程考试、操作技能、学习效果、教师考核、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评价机制,强化双创保障,巩固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

学校在狠抓“多维协同”质量细化的同时,将关怀延伸至校外。2013年以来,学校利用假期下基层走访调研,先后派出22支专家组,到全国各地50余个市州的110多家用人单位,看望基层双创毕业生460余人,收集双创信息2000余条。

收获双创人才培养丰硕成果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将鼓励更多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成果,服务‘三农’,脚踏实地就业创业。同时,学校也将为广大创业学生服好务,让他们能创好业,成功创业。”校长符少辉对学校推行“多维协同”教育模式感慨地说。

2013年以来,“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学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全面实施,并在国内4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具有指导性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多维协同”双创教育的推进,更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传帮带送”和“朴诚奋勉”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品德意识。如今学校生物学专业学生参与的“三下乡”“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等活动已规范化、制度化,为大量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惠及全省几十万农民。2013年以来,博士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博士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多维协同”双创教育的推进,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高度评价:“我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湖南农业大学生科院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农大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很成功。”2013年以来,学校涉农生物学专业共培养本科生8011名,其中,大学生村官22名,赴疆援助、基层选调生及特派毕业生202人;培养硕士生5290名、博士生403名。先后获双创奖励1200余项,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380余项。产生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和省创新团队6个;年均到位科研经费近2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8项;审定新品种73个;制定各级标准69个;获授权专利96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6项;公开发布论文10000余篇,其中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194篇;学校选育出的油菜、水稻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

“多维协同”双创教育的推进,促使生物学相关专业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根据最新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结果表明,湖南农大植物与动物科学自2014年开始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以来,名次持续上升,生物学科在第四次学科水平评估中位列B档,进入全国前30%,处于全国农林院校前列,为“互联网+”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湖南农大乘风破浪,不断前行。前不久,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激励着全校师生,学校将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努力培养双创优秀人才!(李苗 张致诚)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8年4月13日 光明日报 第07版:经济社会新闻 作者:李苗 张致诚  网页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4/13/nw.D110000gmrb_20180413_4-07.htm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