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大学生这个急剧膨胀的大军中,本该拥有的雅性正在日益流失与蜕化,一些庸俗与低级的行为正在潜滋暗长。
课堂=手机秀?
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反映几乎在每一节课上都可以听到手机铃声,并且自己的周围也有不少在课堂上发短信或打游戏。尤其是人数较多的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简直就是一个手机秀场,铃声“前呼后应,此起彼伏”,游戏高手更是“四方云集,一展身手”。
这一点笔者也深有体验。在一次公共课上,笔者周围二十几个人中就有十几人在低头摆弄手机,有几个甚至是一埋头就是两节课,各种手机铃声更是充斥于耳,连绵不绝。老师在上面讲,但怎敌得过这新式武器的吸引?
课桌=写字板?
留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许多桌子上都有乱涂乱画的迹象,其中又以一教的桌椅最为严重。课桌逐渐成了一些人即兴创作的展示板,更有人把它作为了考试作弊的便捷工具,而最为深远的意义还是这种行为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一种“文化”——“课桌文化”的产生。在采访中,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对这一现象很反感,对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感到羞耻。据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精神空虚、上课无所事事,炫耀卖弄,有意破坏。更有甚者,其作品之粗俗、肮脏,无以言表,难以和学生称谓搭上钩。
占座=好学习?
“早早来到教室,本以为可以找个好位置,可放眼望去,满目作业本和标签——‘此位已占,谢谢合作’,无奈之下,只有在后排坐下,可直到上课铃声响起,前方座位还‘虚席以待’。”这是许多同学都曾经遇到过的情况,对此愤恨之极。受访者表示,人没到,凭什么占座位,对此应不予认可。
而令人无语的现象是,那些被占的座位往往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晚才来了主人,有的根本就没有来人。知情人透露,那也是做给教师看的,不点名就不来,一但点名,工具又发达,“呼之即来”。老师如有责问,即答,看嘛,我座位都在那儿呢,只是出去了一下,或者迟到了一下……。
就餐=体力战?
想起就餐高峰期的阵势,足以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持久的体力对抗后,又转变为“围城”态势,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于是乎人与人之间进行着“亲密接触”,脚与脚之间进行着“激烈对抗”,终于一些人无力持久肉搏,于无奈之中发出感慨——还是排队好哇。
校园=调情场?
公共场合是和私人空间有所区别的,个别人的一些不雅行为足以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在大庭广众之下,男女之间以猥狎的方式亲昵,其内涵不足以与西人之自由恋爱相比,其姿势不敢望尘于泰坦尼克。然而,人们还是在一些公众场合,特别是在自习室、读书走廊这些场合,发现旁若无人的矫情做秀,惨不忍睹。笔者就亲眼所见一次英语课过程中,某男生手持玫瑰闯进教室,当众向某女生示爱,课堂秩序被搞得一团糟,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反感。这是轻佻、浅薄,对圣洁感情的亵渎。
图书=图画本?
笔者在图书馆借过一套英语四级模拟试卷,见其每套试题都已做完,其自私放纵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将一本崭新的图书撕掉几页或者画上点什么,新书即成破书。
自私,并且不以为然——公德意识就这样丧失了,而素质即是这一点一滴汇聚而成。
文明=小儿科?
不能随地乱丢垃圾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教诲。小时候我们吃完冰棍,都会把冰棍扔进垃圾桶,而现在呢?尽管有神经紧张的清洁工的不停捡拾,教学楼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教室里的抽屉更是成了临时垃圾桶。顺手一放,挺方便,也不费劲儿,地上还有烟头、纸屑渗和着浓痰,令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场所!
有人说,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这都是教小孩子们的。是呵,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我们反倒连小学生都不如了。
电梯=养老器?
教学楼高了,楼层多了,人也变懒了。时常看见十教A区一楼、二楼电梯口围满了人。门刚一开,大家就蜂拥而上。挤进去的欣喜若狂,被挤出来的后悔没有用上全身的力气。不知大家有没有算过,对于在五楼以下上课的人来说,等待电梯的时间足以步行到教室。且不说等待时的焦急心理,就是人挤人的痛苦也够你受。
教学楼的电梯,本来不可能供所有人使用。上万人上下,区区两部电梯,如何承受?本来供教师、体弱者、急需者用之。哄抢不说了,谦让不说了,有甚者更将其当作玩具。据经管院某老师说,电梯管理员在某一天内就收到三十多个恶作剧的报警铃声。
阅览=朗诵会?
愿意去阅览室的,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的同学,但某些同学似乎把它当作了读书走廊,有的放声读书,有的交头接耳。笔者曾见六个女生公然在阅览室大声讨论高数作业,虽不时遭周围同学白眼,乃若无其事。不到十分钟,周围同学全都无奈离去,几个女生仍继续讨论。
网事:止于游戏?
除了餐馆,网吧通常是校外生意最兴隆的地方。无论走进哪家网吧,举目四望皆座无虚席。网民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打游戏、聊天,场面之壮观令人慨叹。
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我们不能落下。凭心而论,网络实在是个好东西:善用之者,它是个无边无际的宏大图书宝库,特别是对于囊中羞涩的学子来说,网络阅读或者下载本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试问网中有几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感情:起于餐馆?
在官场作风的冲击下,如今餐馆生意可谓蒸蒸日上,而且光顾者中多了一群年轻人的影子。只见他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个个油光满面,划拳敬酒,动作娴熟,于觥筹交错间“增进”同学感情。
饮食,是国人的天;饮食“文化”,是中华国粹,学子们深受之熏陶。满足别人心中的终极追求——“天”,成了我们搞好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大约学子们也是熟练掌握。隔三差五集体去大吃大喝美其名曰改善生活;在暗地里,一些人选班干部也拉选票,弄虚作假这股阴风也横行。也许,在洁白神圣的象牙塔中,“文明”正如黄土日趋流失,“雅风”日下,令人深思。其实,增进感情的方式很多,学子这般下策,一批批庸众如何不前赴后继?
李敖这样描述:“今天的大学生很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特行。他们只会抄抄笔记,背背讲义,然后走进教堂或舞会,在教堂里他们用膝盖,在舞会里他们用脚跟。他们的神经在下降,他们不会用脑筋。”愿他的话时过境迁。(作者/郜旭芳 余芳 梁玉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