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宣传部 王薇薇)9月2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题为《躬耕育才双甲子 强农报国向未来——写在湖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的文章,聚焦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果,为迎接建校120周年华诞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励全校师生追求卓越、求实创新,奋力谱写百廿湘农薪火相传的崭新篇章。
全文转载:
躬耕育才双甲子 强农报国向未来
——写在湖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百廿湘农,励教弘农;进德修业,弦诵不绝。
诞生于20世纪初、滋养于湖湘大地的湖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溯其源流,宛如潇湘之水,一支为“修业学堂”,另一支为“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两支汇于一脉。
百余年办学历程,一代又一代农大人锲而不舍地追求、思索、实践。秉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湖南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百年沧桑中,农大人前仆后继、与时俱进,不仅谱就了昨天的厚重、今日的辉煌,也孕育了明天的希望!
百廿变迁三重门 青春芳华盛绽放
在湖南农业大学,相隔不到千米的距离,矗立着三个不同时代的校门,浓缩了中华民族经历任人宰割、饱受欺凌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沧桑巨变 ——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诞生的“修业学堂”,带着民族复兴和农业振兴的理想,走向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农学院”,带着数万师生的光荣与梦想,走向“湖南农业大学”,肩负着新时代强农兴农使命,走向更加广阔辉煌的未来。
20 世纪伊始,中华民族正是万方多难之时。1903 年,辛亥革命元老周震鳞发起创建修业学堂,作为革命聚义之所,开启了湘农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建设征程。修业办学半个世纪,艰苦卓绝,叫化磨血,矢志兴农,耕读一体,开湖南水稻改良之先河,奠湖湘茶科研究之肇基,服务郊村改进与战后重建,始终与民族独立、实业救国交相呼应。省立农专诞生于抗战烽烟之中,历经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于暗夜中高擎起知识圣火,焚膏继晷、弦歌不辍,乃与省立工、商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克强学院,后并入湖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湖南农学院,广揽英才,群贤毕至,期“培养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建设人才”“建立一个新型的、正规的农学院”。
20 世纪 90 年代升格为湖南农业大学,进入“2011计划”,勇承国运坚毅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挺起农业教育半壁中南。更喜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承载起“农业强国”梦想,迸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 类),迈向“质量卓越、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步伐更加豪迈矫健。
百廿耕耘怀家国 扎根潇湘育英才
120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栉风沐雨,励精图治,薪火相传,由小及大、由弱及强的成长历程折射出学校心怀社稷、解民之艰、吃苦耐劳、探索不止的精神面貌。
以农为本 为时养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百廿风华,春风化雨。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做到人人时时事事处处育人。在“五育”并举中贯穿“一懂两爱”,强化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入开展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学习研究、传承弘扬和“博士团三下乡”等系列实践活动。创新育人载体,打造了“湘农会讲”“县委书记开讲啦”等育人品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校史写在校园,把校友变成教材,把校园变成课堂,让每一名农大师生都可以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受到启迪、得到浸润、升华思想。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抓牢卓越农科人才和涉农人才培养,开办了隆平实验班、春耘实验班、深蓝实验班等创新实验班;获批教育部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42项,建成6个科教协同育人基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推出一系列活动品牌教育项目。
目前,建成国家级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44个。“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等6个科技小院获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联合立项建设。
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专业水平显著提升。现有本科专业79个,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19个。获评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4门。新增省级“农学现代产业学院”与“园艺现代产业学院”2个。近10年,毕业研究生取得学术成果共计3600多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等成果15项。
学校积极构建“三点四面”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各项评价指标多年位居省内前列,荣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有省级“双创”教育中心和基地34个。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别奖项24个。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奖项33个。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系列赛事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42项。
筑巢引凤 聚才引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湖南农业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政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三农”作为首要要求。以引育并举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以才识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一体化推进,坚持以事业吸引人、以待遇稳住人、以感情凝聚人、以服务感化人,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级别各类人才83人次,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3人次。近10年来,新增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近10年,专任教师规模从1203名增至1694名,坚持以“德”为先,构建“思想铸魂、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组织举办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专题报告会、情境式理想信念教育等系列活动,精心设计教师节庆祝大会、新进教师入职仪式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神农学者”+“神农名师”人才引育品牌。近10年,有243人全职引进来校,其中特聘教授12名、青年英才231名;139名教师列入了校内人才培养与支持计划,其中“神农名师”2名、拔尖人才7名、“1515”人才130名;1300余人次获得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的资助。
教师成长环境持续优化。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院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深化教师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与考核、绩效分配与奖励等人事改革,开展联系服务人才“四个一”活动。
攻坚克难 奋勇攀登 彰显科研创新实力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充分发挥院士等领军人才的引领集聚作用,大力推进“大学者、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不断提升。
岳麓山实验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锚定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对标国家实验室而进行建设。农大片区作为岳麓山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估算为14.99亿元,项目分集聚区农大地块及浏阳实践基地两个部分进行建设。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是学校抢占科技创新平台制高点,推动学校全方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带领的水稻团队在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及制种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审定水稻新品种(组合) 100 余个,技术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官春云院士领衔的油菜团队在“三高”(高产、高含油量、高油酸含量)和特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成为长江流域主栽品种,推广面积1.5亿多亩;印遇龙院士领衔的畜禽团队研发的生猪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解决了肉品质量和养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推动生猪养殖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持续快速发展;邹学校院士领衔的蔬菜团队在辣椒优异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引领了辣椒育种方向,培育了世界栽培面积较大的系列辣椒品种;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叶团队创立的黑茶加工理论技术体系和茶叶功能成分绿色高效提制新技术体系,为我国茶叶科技水平和茶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葡萄团队研发的栽培技术将澧县打造成为“南方吐鲁番”;柑橘团队研发的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保障了湖南省柑橘产业大省地位;中药材团队打造了“湘九味”中药品牌;植物激素团队的原位测定技术研发取得原创成果;植物保护团队在主要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方面成效显著;水产团队选育出系列优良性状的鱼鳖新品系;动物医学团队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兽药开发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农业资源与环境团队在面源污染防控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生态循环农业团队研发的稻虾生态种养技术支撑了湖南省小龙虾养殖大省地位;农产品加工团队研发的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技术助力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机械装备团队研发的新型农机装备在南方丘陵地区广泛应用;农业农村信息化团队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创新方面取得系列进展;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团队打造了一批颇具影响的乡村振兴展示项目。
近10年来,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9个,其中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门学科群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建设了畜禽、油菜、蔬菜、茶树、中药材等5个种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共建有国家级别科研平台9个(含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86个。
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95项,其中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省杰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8项;近3年连续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高水平论文4000余篇,实现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社科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升,以第一单位发表各类社科类科研论文5300余篇,其中共发表SSCI、SCI、EI等收录论文95篇,实现了SCI一区论文的新突破,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695篇。10年来,共主持获得省部级成果奖24项,其中获得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零的突破;获得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项,其中获得一等奖3项,实现了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奖项零的突破;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1人获评“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俯身大地 矢志为农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俯身大地,务“大国三农”之本,崇“服务三农”之实,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湘农方案和力量。
学校发挥院士团队引领作用,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的“四个一”工程科技服务模式,重点打造“院士经济”。与浏阳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入选“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计划,结对支持浏阳市、花垣县。创建了4家新型研发机构。签订校政校企横向项目合同(协议)2823个,选派3000余名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三区”人才投身田间地头,开展社会服务。连续10年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定点支持,帮扶的花垣县新科村、望高村和那光村全部实现贫困户脱贫、整村出列,学校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学校于2012年跻身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建设单位,2022年当选“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建成了国家级别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和“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省级特色智库、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平台、1000个信息化建设基层示范站点。
近年来,学校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获授权专利2150件、著作权800余件、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329个、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17件,实现国家知识产权部门软科学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制定标准及技术规程300余项。开办了国家专技高研、农技骨干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三农”人才10余万名;举办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及科技特派员培训100余期,培训本土科技人才1万余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放眼世界 开拓创新 持续深化开放办学
湖南农业大学坚持高定位、高目标的工作准则,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开拓合作空间,扩大合作交流,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联系,与20余所国外高校开展长期友好教育合作。对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获批成立“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农林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科技创新院。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契机,学校与马里、马拉维等国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成立中国国际可可产业创新平台,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研究基地,从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还是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发起单位和“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鼓励和支持师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实行学生海外访学基金资助制度,持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等公派留学项目。与国外多所高校合作多学科、多层次的校际交流项目,拓展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是湖南省较早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获得教育部门批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推动开展实质性的师生互动交流,引进外籍专家来校授课每年70余门次,选派教师赴国外合作大学学习30余人次,600余名学生出国攻读硕、博士学位。
学校坚持提升层次和提高质量并重,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创新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留学湖南”特色品牌。深化校—政—企三方合作,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等单位联动开展来华留学生招生、联合培养及就业创业等工作。
深耕沃土植新绿 凝心聚力向未来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面向未来,湖南农业大学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学校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农业院校前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有鲜明特色,专业学科有竞争优势,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全面提升,力争1—2个学科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科,2—4个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际,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粮食安全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将是学校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湖南农业大学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文明程度更高,校园环境更美,师生员工生活品质更优,治理效能更佳,初步建成“质量卓越、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综合实力在全国农林院校中要力争大步提升,向国内一流农业大学逐步靠近。
湖南农业大学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一流农业大学目标,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条主线;聚焦“以学科交叉协同和课程创新重构为核心举措,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本科,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以‘四个面向’为基本遵循,实施‘大学者、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一体化科技创新计划,建设高水平学科体系,力争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的两个重点;实现“教学科研上台阶、服务地方树样板、办学实力大提升”三大目标;致力“让农大更强大”的人才强校工程、“让农大更高效”的治理现代化工程、“让农大更温暖”的民心工程、“让农大更美好”的文化工程的四项工程。进一步凝聚全校改革发展共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学科体系,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文化校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汇聚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磅礴力量,踏实苦干,开启搏浪奋进的新征程。
征途漫漫,大道不止。正如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所言:“我们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战略使命,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顺应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出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农业人才,这是我们的新共识、新目标、新使命。”全体农大人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交出一份无愧于师生、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王健 庹炼 王薇薇)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9/28/node_12.htm</p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