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功立业大有可为
2006年,湖南省共有各类毕业生201172人,其中博士1017人,硕士6380人,本科78859人,专科114926人。湖南农业大学2006届毕业生共5872人,其中博士72人,硕士290人,本科4935人,专科575人。
据了解,近年来,社会对农林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地区,本科学历的农林类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食品学院、动物学院、植物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等农林类院系的毕业生明显看好,农业工程机械、农业水利等专业也十分抢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告诉记者,只要2006届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合理定位,把自己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艰苦创业,行行建功的观念,满怀工作热情,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完全可以100%就业。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省大中专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书记欧阳增铜认为,只要准确定位,农林类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事业舞台。
农大:创新机制强服务 拓展市场促就业
12月3日,一场别出心裁的企业文化宣讲会拉开了湖南农业大学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序幕。湖南太子奶集团、澳优乳品有限公司等23家省内外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登台,宣讲本企业的文化理念,台下近万名毕业生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对这些单位加深了了解;晚上,另一场同样精彩的农大学生素质展演会,又让前来招聘的500多家用人单位对农大毕业生刮目相看,有的单位为争抢人才,节目一结束就马上到后台找到学生。由于事前成功的双向交流,使得第二天的供需现场见面会火爆异常,不少毕业当场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
近三年来,湖南农大毕业生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强化指导服务、拓展市场渠道等措施,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校党委、行政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工作设施”四个到位。学校构建了招生就业平台,形成了全校共同关注、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以及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制定和修订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奖惩暂行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学校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做到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结合,突出“超前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三种意识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两种精神的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形成了“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学校广泛联络用人单位,建立了以大北农集团、正邦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地方农业系统等近300个企事业单位为就业的骨干单位网络,用人单位信息库增加到近千家,就业需求信息量大,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数增多、能力增强。
近几年来,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扩建了毕业生专用招聘办公场地,建立了招生就业信息网,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三级网络连通,开展了网上指导咨询服务、信息咨询和发布、就业意向调查等活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有效信息和优质服务。
学校努力通过就业网站、宣传橱窗、海报等多种宣传渠道及时沟通用人单位“需”和毕业生“求”的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途径、多渠道搜集用人信息,推荐毕业生。为了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双向选择环境,学校坚持“立足行业,着眼本省,扩大沿海,开辟中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并重”的方针,务实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先后选派7组共计38人次去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广西、陕西、新疆等地联系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同时,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编辑“毕业生就业手册”发给每位毕业生及学生辅导员,不断加大对毕业生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转变择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校友联谊办也在积极与100多家董事单位联系,邀请董事单位前来挑选毕业生。
由于扎扎实实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湖南农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位居湖南省高校前列。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5年12月4日红网新闻中心 作者:刘怡斌 李苗)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