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黄晓锋同学已准备了一整套材料,准备应聘新疆独山子油田。西部那块广袤的土地令他神往,目前,他已与独山子油田进行了前期接洽,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得以成行。
至今,包括黄晓锋在内,湖南大学化工院06届毕业生中,已有10余人到学院进行咨询,欲前往西部或基层就业。湖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前往西部和最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明显增多,其中到西部就业的有6383人,到基层就业的有287人。
志愿到山乡创业
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以下简称计通院)的万程老师一直津津乐道,2005年毕业生中,湖南大学志愿服务西部的14名同学中,计通院就占了7个。万程认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渐成趋势,这与目前整个就业环境及学生本身观念的转变有关。实践证明,到基层就业也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对于那些本身服务意识强的学生来说,正当其时。他举例说,计通院05届毕业生金照明同学目前就在邵阳的一个农村里工作,所在的地方离县城有一小时的车程,由于从事的是远程教育工作,每天都得下村组服务,从事的是最基本的电脑知识普及工作,细致到线路的安装,电脑的操作。很多地方甚至不通公路,得翻山越岭前往。但由于实现了自我价值,金照明乐此不疲。上个月,金照明来长沙开会,特意返回母校向万程老师汇报工作,激情溢于言表。
万程介绍,金照明是黑龙江人,家庭条件并不理想,但其服务基层的意识特别强。最初,他的志向是到西藏工作,但由于名额有限,他去了邵阳农村。万程认为,对于那些服务意识强的学生,应该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随着近几年来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学生“术业有专攻”,其就业应该更富有方向性,下基层就业也就顺理成章。他介绍,今年7月份,省统计局到学院来选拔到基层县镇工作的人员,报名学生就很踊跃。新疆籍一名毕业生,本来与深圳的一家公司初步签了约,但思量再三,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新疆一个基层法院工作。
到基层就业人数攀升
对于大学毕业生“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论调,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均不以为然。
湖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程华出示的该校就业去向统计表显示,近年来,虽然珠三角、湖南及长三角的就业人数一直较多,但前往基层就业或有意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还是有所增加,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奖励办法,鼓励毕业生前往西部或基层创业。她举例说,两年来,报名参加“选调生”及“服务西部”的人数逐年在递增。她认为,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西部对人才的渴求更甚,毕业生应该有自己的施展空间。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至今,已有1100多人申请到县(市、区)择业或自主创业,通过国家相关部门选拔前往基层就业的人数已达408人,已有270余人前往西藏等地工作,270人前往新疆及黑龙江等支边,2003年、2004年志愿服务西部的人数共有114人。
截至今年6月份,中南大学已在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立了就业基地112个,占就业基地总数的21%。近4年来,中南大学共有16068名学生到基层就业,1868名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494名学生到国防部队就业。每年,该校都会组成由校领导牵头、各学院主管领导和就业工作专职干部参加的赴西部考察小组,走访当地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供需合作协议。
此外,下基层就业案例及风气也在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中涌现。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负责人坦言,发达地区、大城市及大公司、大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依然根深蒂固,这些现象应该是正常的,在大城市及大公司里工作,机会可能多一点,待遇会高一些,“人往高处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大学生都“一边倒”,走“死胡同”。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大环境(就业形势)及小环境(个人因素)的改变,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希望到基层锻炼自己。不过,要真正实现前往基层就业的“畅通工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包括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适当提高待遇,解决学生的户籍之忧,架构供需的畅通桥梁,让有志到基层的毕业生学有所用等等。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5年12月1日《潇湘晨报》A18版 作者:吴通清)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