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6/05/22
作者:张茧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次
本报5月19日讯(记者 张茧 刘爱民 通讯员 李苗)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村支书罗选明高兴坏了,这位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憨厚农民,18日在长沙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长沙市科技支撑新农村产业发展对接会上,与其他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领头人,分别与湖南农大近30名正、副教授“签约”。3年之内,这些“签约教授”将把实用技术直接送到村里,并做好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前不久,长沙市科技、组织、农业等部门邀请湖南农大专家一起进行了调研。一番了解之后,专家们感受很深。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研究的李燕凌说,目前农村科技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要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就必须有科技支撑。长沙市和湖南农大提出了科技支撑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并向长沙市首批确立的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定向派遣“签约教授”,同时将其纳入农大“双百”科技富民工程试点。
据农大校长周清明介绍,近30名“签约教授”来自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等不同学科,他们将与所对口的示范村一一对接,根据所在村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推广、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等具体的科技支持。为取得实效,长沙市科技局还决定每半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联席会,具体商定每个阶段合作的有关项目及实施方案。
记者在湖南农大现场看到,签约仪式刚刚结束,这些村支书们就迫不及待地向“签约教授”请教。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村支书刘德云热情地拉着宋勇副教授的手,表达了想在种养和休闲农业上做文章,宋勇建议一定要做出特色,并表示要帮助做好产业规划,热心提供技术服务。
双重示范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对农民的技术支持、智力支持乃至资金支持,也非常必要。长沙出现了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渴望更新更美生活的农民迈出了新步伐。拥有丰富农技资源的湖南农大教授,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欣然与新农村示范村实行“技术对接”,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此举真是振奋人心。
建设新农村,需要一批又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示范村,需要一批又一批想干能干、作示范的新型农民。同时,需要社会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社会上的能人志士起带头作用。这也是一种示范。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6年5月20日《湖南日报》A1版 作者:张茧 刘爱民 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