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26.7%。
是什么带来了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回答:极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显示,近几年长沙的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0%!
80%的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是如何实现的?近日,记者赴长沙进行了调研采访。
政策创新,引出“源头活水”
4月下旬,长沙市委通过了一项“3年双百计划”————未来3年内引进100名国际高端人才,以带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消化吸收100项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并推进产业化。这是长沙市适时推出的又一项吸纳高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新举措。
近年来,为了给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软环境,长沙市科技政策创新频出新招,不仅重视海内外一切创新要素的聚集,更着力于本地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
何寄华介绍说,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长沙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里聚集了50多所高校、300余家各类科研院所、42万余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7万余名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袁隆平、刘筠、夏家辉等一批杰出科学家更是享誉国内外。
然而,许多优秀的科研院所并非长沙市属,如何使他们的大量成果如“源头活水”般畅通无阻地流向市场,为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长沙市打破传统观念,主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出“市校合作”的新机制。2006年,长沙市在科技部门率先设立了市校(院所)合作处,不但在科研经费支持方向上变“市属”为“市域”,更从高校和院所选派科技专家参与科技管理和决策。目前,长沙市已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长沙市与湖南农业大学的合作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市科技局与湖南农大合作建立了回龙铺科技示范基地,实现了农业科技示范转化模式的创新。5年来,基地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20余项,辐射推广面积300多万亩,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现在,回龙铺已成为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天然超市”,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为使这些探索真正形成系统的长效机制,长沙市两年前就制定了《关于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拿出45条过硬措施,从各个环节加大了对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完善奖励机制,重奖创新功臣,激励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从投入、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品推广等方面加强保障。
这45条措施实施两年来,何寄华最明显的感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长沙市对接的频率加快了,在长沙就地转化成果的愿望加强了。中冶长天等一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45条措施颁布之后从外地“移居”长沙,以便更好地与当地院校合作,吸纳高技术成果,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
长沙凯天环保公司的刘立新告诉记者,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热情,使凯天始终保持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在与同济大学携手获得“长沙市产学研合作奖”后,各种合作项目接踵而来,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最近还与中南大学达成了共建“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意向。
平台细化,搭建转化舞台
在长沙高新区,我们采访到一家年轻的企业————硕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彦蕊是中南大学2007级在读硕士。在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全自动抗压强度测试仪”等10多项高科技产品已应用于生产领域,短短一年多就盈利30多万元。
帮助郭彦蕊圆了创业梦的这个创业服务中心,是长沙高新区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的一个孵化器。9年来,已有400多个科技项目从这里“破壳而出”。服务中心为各个创业群体提供全程服务:代办注册、申报项目、投融资等基础服务自不必说,还会帮助没有经验的企业设计发展路线、选择合作伙伴,甚至为创业者搭建起专业的技术转化平台。
“搞创业服务的人,必须能正确把脉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提供适用的服务。”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勇军多年来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此深有感触。
转化一项小小的科技成果,要能为企业“把准脉”;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要为产学研各方的需求“把准脉”。近年来,长沙市通过“把脉”,找准产学研的每一个结合部位,然后开出“良方”————搭建各级各类成果转化平台: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长沙市设置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起专家库、项目库,并组织建立了技术要素市场,组织各项中介服务,解除成果转化中的后顾之忧。二是搭建中试平台。围绕支柱产业创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建起各类中试基地,为成果产业化铺设快速通道。三是搭建创业平台。长沙已建成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多家。四是搭建产业平台。以长沙市高新区为龙头,形成15个各类园区。在雨花区政府兴建的湖南环保产业科技园,环保制造、汽车、工程机械等3条支柱产业链已具雏形,目标是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中心园区。
如今的长沙正乘势而上,全力打造一年一度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品牌,希望固化科交会的长效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延伸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科交会的举办,使优秀科研成果获得了向市场展示的舞台。总部设于长沙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在2007年首届科交会上签约的“光伏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并实现产值7亿元,2008年又借科交会平台,与浙江某企业签订金额2亿元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建线项目。如今,中电48所已拥有世界领先的光伏装备生产技术。
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盛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在2008年科交会上,100余所国内外著名院校的600余名知名科技专家携带着自己的“金种子”云集长沙,寻找成果转化的沃土,发布符合长沙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1900多项;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科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踊跃参会,最终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8项,签约金额达159亿元。
风投介入,充实“资金给养”
坐落于长沙岳麓区的国内首个轿车自动变速器(CVT)产业化基地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搭载中国第一款国产CVT的汽车本月将在长沙上路,CVT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将从此改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款CVT的开发者————湖南江麓容大公司,一路走来可谓“九死一生”,数次差点被挡在资金门槛之外。
“我们能走到今天,科技风险投资功不可没。”江麓容大副总经理汪雨露说。
2003年,湖南大学周云山博士带着多年的心血————CVT关键技术,满腔热情创办了公司,第一笔资金是他弟弟从别处赚来的500万元。产业化的巨大耗资难以想象,筹集的1700多万元资金很快消耗殆尽。山穷水尽之际,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投入了200万元,解了其燃眉之急。2007年底,公司开发进程加快,资金再次陷入艰难,各种风险投资接踵而至,广东一笔风投高达6000万元,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也对其进行了二期投资。最终,经过3轮增资扩股,CVT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达到1.77亿元。
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裁姜策告诉记者,长沙风投公司2000年由长沙市政府出资组建以来,已投资江麓容大、山河智能、瑞翔新材、华纳大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支持了大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中山河智能已于2006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目前,长沙风投公司已具备8亿元的投资能力。
事实上,长沙市政府很早就在湖南省率先建立了风险投资机制,支持发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为“襁褓”中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给养”。仅在长沙高新区,就有28家各类风险投资公司。产学研金一体化,成为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的又一“法宝”。
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更多渠道,长沙市正在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其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就是一种日渐成熟的融资方式。
首个成功运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案例,发生在湖南泓达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多动力电子锁驱动技术”起家,研发与销售高端电子锁。虽然技术国际领先,但由于缺乏有形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介入后,帮助其凭借专利在长沙天心农村合作银行贷款500万元,使公司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峰告诉记者,交易所2001年建立至今,已先后与172家投资机构进行了实质性业务操作,2008年促成53个知识产权项目与各类资本“联姻”,合同金额达到3.5亿元。
这次调研采访使我们欣喜地看到,长沙市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条“巨龙”,以企业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龙身”,借助风险投资的“东风”,正在各类转化平台上越飞越高。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9年5月18日《经济日报》1版 作者:郑 杨 刘 麟)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