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看长沙③产学研合作怎样开新局

时间: 2009/06/23   作者:陈建辉 刘 麟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2008年,长沙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近50%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基本改变了过去科研经费主要依靠科技计划拨款的单一模式。科研经费结构的改变表明,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正成为科研院所进行创新研究的主流。

    加快成果转化

    长沙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近300家科研机构,科技研发实力可见一斑。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立,则推动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转化:

    湖南农科院袁隆平院士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使水稻亩产从35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

    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研发的油菜新品种,目前已占湖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80%;

    中南大学钟掘院士提出的铝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由10年提高到60年;

    ……

    对此,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表示,“长沙的科研院所从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入手,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长沙加快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长沙,有一批国家和省属应用研究机构在全国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了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科技成果得以加快实现产业化。

    对科研机构来说,通过创办企业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只是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记者了解到,长沙的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共性”:

    在组织管理上,各院所设置了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组团参加科技成果洽谈会;

    在考核评比中,各院所不仅认可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工作量,还摒弃了过去一篇论文定高下的做法,对在成果转化中有突出贡献人员在年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和奖金分配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

    各院所还制定了明确的激励政策,比如,专业技术人员可享受职务发明成果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

    一系列创新做法使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由承担科研项目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变。

    瞄准科技难题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湖南农大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进入了《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一工程中,湖南农大派出100个科技服务小组,与100个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农户、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对接,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湖南农大党委书记刘强介绍,这些科技服务小组的带头人都是专业领域内的著名专家:陈立云和邹应斌教授选育的32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4300多万亩,新增产值35亿元;石雪晖教授开发的欧亚种葡萄栽种技术,仅在湖南澧县就指导近千户农民种出了亩产纯收入过万元的“万元地”;邓子牛教授选育的8个柑橘新品种,使湖南省的柑橘产品优质率由30%提高到60%……初步统计,“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实施4年共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200多项,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200余个,增加经济效益240多亿元。

    长沙许多科研院所都在主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湖南大学在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带领下,以产业应用为目的,开展汽车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骄人成就:薄板冲压技术使我国汽车车身设计制造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已推广到国内10多家汽车和模具生产企业;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在上汽通用五菱等5家企业获得应用,新增产值135.55亿元;搭载着湖南大学研制的我国首款国产轿车自动变速器的汽车,本月将在长沙上路。

    MIC是生产第三代农药的关键中间体,过去我国一直依靠进口。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湖南化工研究院经过不懈努力,相继解决了5大技术难题,并建成了国内第一套、全球第三套MIC核心工艺装置,使我国实现了MIC自我供给。目前,全国已有7家大型农药企业使用该技术,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3000多万美元。

    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去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和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的贡献。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48所的第一个客户。2002年,处于创业初期的无锡尚德急于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于是向总部设在长沙的48所寻求帮助。48所由此进入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视野,最终成为国内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龙头供应商。

    通过与无锡尚德等企业的合作,48所的科技成果走出了“象牙塔”,并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两大进步:一是单件产品质量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出软着陆闭管扩散技术,技术性能一举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份额很快扩大到95%;二是由生产单件产品发展到提供成套工艺设备。在攻克制造太阳能电池的3大关键制造装备之后,48所开展集成创新,研制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成套装备。

    48所为人们演绎的是一个科研院所与产业共同成长的精彩过程。单个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的互动也同样耐人寻味。

    湖南大学教授戴瑜兴在电气与控制工程领域颇有名气,被企业视为攻坚克难的高手,最近他又在机床行业一鸣惊人。他带领课题组与湖南宇晶机器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高档数控多线切割机,成功解决了我国半导体材料切割加工的瓶颈问题,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高档数控多线切割机床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在采访中,戴瑜兴告诉记者,很多攻坚克难的诀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有时,在他反复计算而无解,感到“山穷水尽”之际,常常是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帮助让他豁然开朗。曾经有一个难题,就是由一个工人经琢磨后用小木锤轻轻两锤而解决的。他感叹,“就这么简单!但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人如果光用理论,怎么也想不到。”所以戴瑜兴最喜欢到生产一线,最喜欢和工人们一起聊聊天。

    在长沙,48所和戴瑜兴的故事还有很多。实际上,每一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过程都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这正是长沙科技成果转化热情持续高涨的根本原因。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9年5月20日《经济日报》2版 作者:陈建辉 刘 麟)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