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浇注的稻香——记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立云教授

时间: 2009/09/02   作者:戴思桐 旷浩源 雷东阳   来源:科学中国人   编辑:李苗   点击:

科技部杜占元副部长和有关领导察看陈立云教授等选育的超级稻



陈立云教授在省政府对湖南省优秀专家的颁奖大会上



陈立云教授在现场指导研究生


    饥饿曾是一个游荡在全世界的恐怖幽灵。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有几千年历史,然而饥饿这个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人类的贡献,其功甚伟,怎么高评都不算过份。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批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专家掀起了撼动世界的“绿色革命”,是他们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而不断艰苦卓绝的努力着!陈立云教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理想责任——兼济天下
  
    陈立云教授1949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共同经历风雨;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他在跟学生作励志报告时说的。因为有着这样一种深厚的爱国爱党情结,陈教授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心怀人民,心系天下。
  
    1960年,陈教授10岁。中国正面临三年自然灾害,各地饿死了不少人。饥饿的印象深深烙在了他幼小的心灵。怎样才能不饿肚子?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机会眷顾有心人,1972年他进入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其时,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于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陈立云关注着杂交水稻的研究,如饥似渴的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加入到杂交水稻研究队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稳,天下稳。如今,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专家们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如果中国有10亿人吃米饭,要100名优秀水稻育种家为之工作,我是其中的一员,那就意味着我要为解决1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努力育种。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是一项多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一种无限的不竭动力”。“个人的利益要讲,个人没有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作为一个科学家也难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但人生在世,不是与人比收入、比待遇、比享受,而是与人比对社会的贡献;要把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一切行动始终贯穿在这条主线上。”陈立云教授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人生价值观勉励自己,教育学生。
  
    勤奋创新——天降大任
  
    陈教授一边教书,一边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驰骋。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是艰辛的,即使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下,在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一个优秀的成熟的育种专家,也要近十年时间才可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人生又有几个十年?他们的生活作息,正如袁隆平院士所描述的那样:“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陈教授从来没有节假日,30多年来,做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有一年他阴历12月29日出发到海南,火车上的人都不理解,人家过年往家里赶,你却从家里往外面走,他笑着回答:“水稻生长不过年呀!”陈教授大年三十在火车、汽车上过,大年初一到海口。早些年的海口,大年初一酒店、饭店没饭吃,就连商店也关门,任何能填肚子的东西都没有卖,周围是万家灯火,炮竹声声,团圆景象,而他只能独自一人饿上整整一天。

    搞水稻育种科研异常辛苦,也非常寂寞,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没有明确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当时他们去海南育种,要自己上山砍柴,自己做饭;除了自己做水稻杂交、选种等技术性的工作外,还要自己犁田、插秧、扮禾……,没有助手,也请不起工人,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象而知的。有一年,陈立云教授扛稻谷,不小心扭伤了腰,在海南卧床半个月,起来吃饭、大小便都要人扶着,但为了完成当年的科研任务,腰伤还没好,他就用塑料薄膜包着硬纸壳,绑在腰上,勉强支撑着,坚持在田间做水稻杂交。

    即便是现在,年纪大了,学生、助手多了,他仍坚持自己亲自选种,他常说:“电脑里种不出庄稼,穿皮鞋在田埂上走走育不成品种,优良的水稻品种和优秀的科技成果都是用汗水浇灌而成的。”他用身体力行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吃得了大苦,耐得了大劳,还要耐得住寂寞”。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陈教授正是因为这种吃大苦,耐大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

    创新是科学工作者的灵魂。陈教授把创新始终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别人育种只注意水稻产量时,他想到了优质,从而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和优质三系杂交组合,并得以大面积推广。他结合多年育种实践,开创性的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三步法设想,他所提出的超级亲本概念及超级杂交稻性状和谐等新观点,对超级稻育种具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还就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提出了新的大胆设想,较圆满地解释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规律。其两用核不育系冷灌再生繁殖方法获国家专利;研制的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决策系统可极大地提高两系杂交制种的安全性。这一系列创新成果都是陈立云教授锐意创新精神的体现。

    陈立云教授还把创新的理念渗透到育人之中,他培养的学生,有2人在湖南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分获二等奖,1人获湖南省青年科技杰出创新奖。 陈教授认为:“创新、求实,借鉴他人经验,走自己的路,是成功的秘诀。”
  
    硕果压枝——天道酬勤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得到。多年的默默耕耘、艰苦劳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且看被誉为“多产、高产”水稻育种家,陈教授的“多产”: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了培两优288、新香优80、陆两优996、C两优396、C两优87、C两优343、C两优513、T优180、三香优516、三香优786、C815S等22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育成品种在全国累计种植近亿亩,新增产值约70亿元。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成果奖1项。“高产”:育成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通过湖南省和国家审定。参加湖南省区试,全生育期比对照金优402短2天,增产7.8%,创造了湖南省杂交早稻迟熟组增幅的最高纪录;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亩产均在520kg以上。该组合成为农业部推荐的主导品种,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主推早稻品种。育成中稻超高产组合C两优87通过湖南省和浙江省审定。参加湖南省和浙江省二年区试,平均亩产均排名第一,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在湖南省桂东县寨前乡试种,经省有关专家及省超级稻办公室领导现场测产,亩产达903.15kg,是实现农业部超级稻第三期目标的苗头组合。育成超级稻组合C两优396通过湖南省、湖北省和国家审定。参加湖南省区试,全生育比对照两优培九短3-4天,增产9.6%,产量列所有供试组合的第一位,创造了以两优培九为对照的增产最高纪录。2007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区试,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9%;参加国家区试,两年平均比对照汕优46增产9.87%。育成超高产组合C两优343通过湖南省审定。参加湖南省区试,二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7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已通过两年国家区试,2009年进入生产试验。育成超高产组合 C两优513通过湖北省审定。参加湖北省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83.07公斤,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6.29%,全生育期132.6天,比对照短4.4天,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选育的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通过湖南省和国家审定。参加湖南省区试,全生育期比对照金优402短3.1天。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9.74公斤,创造了湖南省区试早稻高产纪录;参加国家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3.29公斤,比金优402(CK)增产5.13%,列第一位。育成双晚组合H优159,参加湖南省和国家区试,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37%和5.45%)。育成双晚组合H优184参加了湖南省区试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0.38%,创造了双晚中熟组增幅的最高纪录。

    “国家粮食安全,匹夫有责;我为中国人有饱饭吃而努力工作。”陈立云教授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告诉我们,中国的大地上有了他们才能永远律动着这“生命的绿”!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9年第9期《科学中国人》 作者:戴思桐 旷浩源 雷东阳)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