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石雪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而石雪晖在思索不能再靠进口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而石雪晖偏偏不信邪,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经过艰苦探索,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第二年后亩产纯利过万元的突出成绩。
主持人:石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石老师您有一个绰号,叫“葡萄教授”。您为什么会对葡萄这么情有独钟呢?
石雪晖: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嘛,老师他们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还得要搞,所以我们在老师,我的老师的指导下,就对葡萄研究得比较多,所以大家可能就认为我只研究葡萄的,其实我不是只研究葡萄的,所以我们也搞柑橘,也搞桃,也搞梨,湖南有的果树嘛,只要你要教学生的话,自己也要进行一些相应的研究,你才能讲课生动,你才能把自己的一些教学,一些科研的体会讲给同学。
主持人: 您觉得为什么大家会送你“葡萄教授”这样一个称号?
石雪晖: 因为我们在葡萄方面研究的比较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就把这个欧亚种葡萄引过来了,在以前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种植欧亚种葡萄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年降雨量不能超过600毫米,但是我们湖南有1300到1700毫米,所以怎么样在年降雨量大的南方加上温度又高,高温高湿的这种条件下,把这个欧亚种葡萄栽好,所以我们要把欧亚种葡萄搞过来。
主持人:您说,像提子这种欧亚种葡萄进口水果,您刚才也提了,说其实它对生长的条件要求很高,而且湖南这个地方又恰恰不合适,而且反差还挺大,当时很多业内人士就说,肯定湖南种不了这种提子,那您为什么就偏偏不信邪呢,还敢于尝试,我非要把这个提子种在湖南不可。
石雪晖:是的,因为我是留学日本的,日本它们的降雨量也很大,所以他们都搞那个避雨栽培,我在日本已经看到成功的,所以我心里很有把我的,尽管如此,但是我开始搞的话,都是一株两株,一亩两亩,这样通过一亩两亩小面积的能够的成功,那么我就想大面积也能成功,所以就搞得,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就搞到现在已经在湖南有十多万亩。
主持人:但是其实作为普通的我们来讲,就是外行人,肯定不太了解说,就您搞这项研究,它难,它的困难究竟在哪儿,能够有多达的程度
石雪晖:最大的困难就是温度高,雨量大,高温高湿的气候,最容易使那些真菌性的病害蔓延,那么我也充分想到了这个问题,那么在避雨的条件下,它的这个雨,下到这个葡萄植株上是不行了,因为有薄膜把它遮住,把湿度降低了,那么真菌性的病害,它也是靠雨水传播的,所以要减轻很多病害。
旁白:石雪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攻关,先后研究出十大配套技术,打破了欧亚种葡萄不能在南方种植的神话,继续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教授博导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在湖南石雪晖很有名,但是在葡萄园里的她常常肤黑发乱、满头大汗,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拧着串葡萄,这模样分明是辛勤的农家大嫂,哪里像教授,但是湖南许多农民就认她这模样,就喜欢她这模样,称她是农民的大恩人。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石雪晖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这个时候是葡萄种植的关键时刻,五一葡萄开花,十一葡萄园要施鸡肥,而她总是把它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民朋友。
采访:如果不是(石雪晖)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话,很多我们都不懂。
旁白:石雪晖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上荣光,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财神爷,但是从不接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多次将农民寄来的酬金寄给农民,有时她甚至自己还掏腰包给农民提供帮助。
采访:大概是在2008年,我和石老师去浏阳的一个农民家里,我们石老师想得非常周到,随身携带了相机,买了新的胶卷,新的记录本,新的记号笔,一并交给这个农民的手上,教他拍摄整个果树,这种(果树)资源生长的一个全过程,这个令我非常非常地感动,我们石老师为了农民的事情,是想得如此周到。
旁白:因为有了石雪晖,湖南的葡萄种植从零星几百亩,到如今的43.7万亩,湖南无数的农民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富翁。
主持人:我知道您现在是经常下乡,去指导农民种植葡萄和水果,那您还对农民有过这样的交待说,只要他们有困难,就随时可以打你电话,而且不向他们收取任何的费用,所以农民都送您一个外号,叫“果树110”,就但凡有了问题都找您,您当初为什么会对农民有这种承诺,有没有觉得,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打电话,可能会对你的工作生活造成一些影响呢?
石雪晖:因为我也是农村的,我也深知农民的疾苦,我父辈都是农民,所以他们也是很需要技术的,基于这一点吧,因为跟农民朋友有感情,你要推广这个技术,你不去手把手地教他,是做不好的,因为在我们湖南,栽欧美杂(杂品)种都有难度,都有病特别多,如果说你载这个欧亚种的话,不光只是在病害方面,在栽培技术的肥水管理,整形修剪都有问题,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去讲课,我都会把我的电话号码交给他,留给她,而且有的年轻农民,他会上网,我就把我的电子邮箱告诉他,我说你有什么情况,你就把照片把它拍好,拍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面,然后我一个人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还有我们团队,我们团队这么多教授、博士,我叫他们一起来看,这是什么病,这是什么虫,这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一下就给他解决了,解决之后,得出来一个结论了,我们就告诉他这是什么病,打什么药,打几次,多大浓度,好,全都写得清清楚楚交给他
主持人:最忙的时候,您大概一天能接到多少这个咨询电话,就是来自于农民。
石雪晖:最忙的时候,一天十个左右吧。
主持人:您这么多年,边教学同时边到农村去指导农民种植,这个足迹,现在已经是遍布了湘鄂赣50多个县了,那有没有很多,或一些是紧急的情况,让您去处理吧。
石雪晖:有,有几个紧急情况,比如说2007年,大概是在7月份吧,我就接到一个电话,他说糟糕了 ,今年全国(葡萄学习交流)会,在我们澧县召开,葡萄都烂了,我接了这个电话,第二天早上马上,就跟(杨国顺)教授,赶到澧县,赶到澧县一看,百分之至少是七八十吧,都烂了,我急得要死,后来我们葡萄组几个人一起研究,发现,是因为他2006年载的树,2007年就结了三四千斤,一个是负载量太大,第二个是土层不深,根系扎得不够深的话,如果这个干旱什么的,它就反映很快,它吸收不到水的话,它就不能有水分养分到果子里面去,果子就烂了,好,针对这个原因找出来了,找出原因以后,我们就采取了几个措施,增施有机肥,补钾肥,然后搞叶面补肥,再就是把那些烂了的把它疏掉,疏掉以后打一次药,好,结果损失挽回了一部分,那么2007年8月12号的,全国第十三届葡萄交流会如期召开,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主持人:石老师,我知道您现在每年其实教学任务也很重,有900课时的一个教学任务,那您又得去搞教学,搞研究,然后还得为农民服务,您这个时间能顾得过来吗?
石雪晖:我想这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挤就出来,我一般有课的时候,我是一定要保证上的,如果紧急情况,不能上课了,那就没有办法,我就跟学生解释清楚,由我的博士,比如韩艳婷,就(替)我上过课,她就帮我代一下课,我的原则就是有课一定要保证,才能够到外面去。否则的话,因为教学是本,你这个本都丢了,你还干什么呢?
主持人:其实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说石老师您一直是在湖南农大这边就是来教学的,其实您也可以像很多的大学老师一样,就在实验室搞一搞实验,然后去教室里上课,完全没有必要,老到底下去和农民打交道, 可是他们就不理解你,说您图的是什么呢?
石雪晖:因为我也到实验室去,因为学生做实验,我也得去看看他们做得怎么样,但是呢,你这个科研也必须是与生产相结合,你只有在生产中发现问题,你才能有研究的内容,所以我们一般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带到实验室来做,所以我觉得作为我们专业老师,应该到基地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你这样亲自动手,才能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然后去解决问题。
旁白:石雪晖从教34年,一直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九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她都求精、求实、求深探索出一套让学生自学课程,备课试讲、老师全程引导 、课后评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采访:石老师上课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进去就把理论知识教完了,然后你们自己去看,而是先让我们看,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以后,然后你在课堂之间提出来,石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问题解答以后,然后再将整个课程串讲,我觉得这个讲课的时候,大家受益都比较多,然后我们学生的话,关于这个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旁白:石雪晖常对学生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在装在进农民的口袋里,石雪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让成千上万的农民富裕起来了,而她喜爱的交通工具仍是那辆旧单车,石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而这种严格是建立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
采访:平常的话,石老师在学习上经常以身作则,她晚上会坚持一有时间就到办公室来看书,然后她说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效率会比较高,然后在电脑操作上面,石老师会很努力,然后自己能够熟练地掌握五笔(输入法),然后自己亲自收发邮件,就是她那种以身作则的精神让我们也能够受益匪浅。
主持人:我知道湖南农大好像就有这样的传统,老师们就是经常会深入到田间地头,你们有句话叫“把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是不是?是不是因为你们是一个农业的高校,农业院校才会这么做。
石雪晖:是的,因为农业高校你必须是与生产相结合,我觉得农业院校离开了这一块的话,还是不行的。你要去提高教学质量,单纯靠教材里面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要到生产第一线去。
主持人:您在教学当中,总结了一个叫启发式教学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石雪晖:因为学生学习有的有主动性,但是也有的没有主动性,比较被动。我记得我是有一次我上那个柑橘栽培学,我就把生物学特性这一章,让大家来讲,我就不讲,那就是你讲那一部分,你讲根系,你讲芽子,你讲枝条,每一个人讲一部分,好,大家都讲了,互相来听,一个同学在讲,其他全班同学都必须在听,听完30个人的课,所以我发现同学们有很大的潜力,你这样他就由被动学习到了主动学习,我认为这应该是启发式的。
主持人:那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这个学生在您手上基本上没有懒可偷,偷不了懒。
石雪晖:偷不了懒。特别是实践课,实践课到地里去,比如说搞修剪,每个同学应该发一把剪刀,老师一边讲一边剪,为什么这样剪,要讲道理给他听,好,示范了之后,讲完之后,我就要学生剪,学生剪的话,你不可能给他剪刀,我只能发给他一支粉笔,你认为这个枝条该剪到哪里,你就用粉笔画到哪里,好,等我认可之后你才能下剪,否则的话,你只要一下剪错,那么这个枝条有可能只开花不结果,甚至花也不开只长枝条,所以这样反复几次,同学们对这种果树修剪,真正能够掌握,再通过反复的实践,这样他就自己去动脑筋了。
主持人:通过咱们俩之前的接触,我觉得您其实脾气很好,您在教学当中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吗?
石雪晖: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主持人:对学生要求有多严,能严到什么程度?
石雪晖:严到什么程度,你比如说我们分开(来做),你要嫁接50棵,那你必须嫁接50棵,你首先第一堂课在教室里面搞嫁接,每个人每一种方式,你至少要交五个样品给我看,如果你交不出来,那我就陪着你,你搞完以后再去吃饭,那学生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很快就搞完了,很快就学会了,对学生要求是,你比如交什么实验报告,规定在什么时候,你比如说我在上课的时候,我就让他做记录,做笔记,讲完课之后,每个同学都要把笔记本交上来,我就派研究生收,你把名字写好,然后看了之后,我就知道这个同学学习认真了没有,你不可能不做笔记的。
旁白:严格出于热爱,在学生做实验的是很难免会遭受一些有毒气体,有毒试剂的侵害,石雪晖总是不厌其烦的提醒他们当心身体,注意操作规程,小心防范。石雪晖对同学们说的最多的是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孩子。
韩艳婷:她就真的是像儿女一样对待我们,其实她有时候,我们生病的时候,你像我住在七楼,石老师就是爬上七楼给我送药的事情都有,所以真的,我觉得作为她的学生,我有一种受到那个母亲的关爱,就是在学校里受到母亲关爱的那种感觉。
旁白:湖南农大的学生为了表达对石老师的热爱,把她的事迹编成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届届相传成为同学们心中珍贵的记忆。
主持人:您现在获得一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对于这项荣誉,您怎么来看待。
石雪晖:我觉得我获得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我们学校的,因为我是学校培养的,是我的老师指导的,我也觉这既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你真正要当好一个楷模,是不容易的,我还是做得不好的,我觉得我的老师,还有我好多同事,他们都比我做得好,我经常说,我还不够条件
主持人:您真的很谦虚了,我听说您当初留在湖南农业大学当老师好像还不是您资源的,是不是?
石雪晖: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是包分配的,我是1976年毕业的,我还是想到农村去干一番事业,我就想回我自己的家乡,而且来了便车,我就把我的行李都拉回去了,我就不想在这里工作。后来,我们那个管我们的老师叫邓亮华老师嘛,她找我做工作,她说经过党委研究,经过我们院里,那时候是系,进过我们系里的研究决定还是留你当老师,而且你留下来不是搞行政,我觉得我当老师不适合,因为我没有表达能力,而且我这个个头又比较矮,站在黑板(前)还有一些写不到,我说我不适合当老师,所以我一心想回家。
主持人:那后来,后来为什么又这么踏实地留下来,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倾心于教育事业,然后现在成为了一个教书育人楷模。
石雪晖: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能够品尝那个水果的香甜,所以对这个水果有一种一份特别深厚的眷恋吧,既然我学了这个专业,那我就把我的心交给这个专业。我想要千千万万的小孩子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这个水果。我有这个志向,所以我对我学的这个专业,留下来当老师,要从事这个专业,我是很看重的。
主持人:您希望不仅仅是自己去实践去种植那么多的水果,然后现在当老师可以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种更多的水果给大家吃。
石雪晖:教更多的人,而且让更多的人能够走上富裕的道路。你像农民,原来想种果树,种不了,没技术,那么我们农业高校应该把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技术到农村去普及,那千千万万的农民能够富起来,所以我一直都喜欢我这个专业,所以无怨无悔。
主持人:您现在取得了了这样一个成绩之后,其实很多人都想了解您家里的情况。您刚才说了,非常忙,又是忙教学,忙科研,然后还得去下乡指导农民去种植,这么忙家里人对您没意见吗?
石雪晖:家里人是开始有一点意见的,后来也能够理解,那时候我到日本去之前,到西南农业大学嘛,那时候叫西南农学院,学日语,又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日语,考上以后,就到日本去做那个访问学者,所以我的小孩,我都有一种很对不起她的那种感觉,我一直因为我到外面去的话,肯定就不会管她了,所以我的小孩,有一段时间都很恨我的,觉得我没有履行一个妈妈的职责,我的老头他是蔬菜研究所的研究院,也当过副书记,所长。
主持人:就工作也很忙。
石雪晖:工作也很忙,尽管他很忙,我会支持他的,我也很理解他,但是后来,他也很支持我,所以我小孩也支持我,现在都理解我,所以我觉得我爱我家,我家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很和谐,相互理解。
主持人:那现在又这么多的年轻教师在成长当中,您觉得可以告诉他们究竟怎么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老师。
石雪晖: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闯劲,而且实干精神也很强,他们想象力也很丰富,尤其呢他们的创造精神也是很强的,所以我觉得高校的任务是三块,一块是教书育人,一块是科学研究,还有一块是服务社会。我觉得这三者齐头并进,这就是做好一个老师的基准。
主持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领路人,这是熟悉石雪晖教授的人对她为人师表发自内心的评价,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却很难,石雪晖说,在她从教的30多年来,也许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地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我想这既是石雪晖教授的成功之道,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的使命所在,好感谢各位观众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2011年1月8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周末聚焦》)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