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湖南农学院题写了校名,并赋予了这所院校伟大神圣的使命。湖南农学院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的修业学堂。1994年2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全国文明高校。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步伐,栉风沐雨,一路前行,从质朴勤勉的传统式大学向内涵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迈进,步子越迈越大,越迈越坚实。
¤深厚底蕴篇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先后获得一系列重大荣誉和标志性办学成果: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等重大突破;两次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和艺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2年开始向国外高校派出本科学生开展交流、学习和培训。现有在校研究生3200多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5000多人。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6万多名。
学校现有21个学院。设有65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国家品种改良分中心、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9个省级研究基地(所),1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1个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9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在岗博士生导师196人,硕士生导师513人,在职高级职称专家 84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全国劳动模范、“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等9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25人;有“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等38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人选、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后备人选、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223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加快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校园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除土地外的固定资产总额达18.0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86亿元,馆藏图书230多万册,校园网“万兆为主干,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完善。
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为学校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进理念篇
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成功的办学取决于独到眼光、高姿态、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湖南农业大学将内涵发展作为办学的主调,在学校教育的内涵培植中,与专属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特色发展的先进思路,又在特色发展的不断追求中,衍生特色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发展因素,良性循环,带动着一代代的湖南农大师生奋斗不息,耕耘不辍,成果累累。
学校把提高质量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办学中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把特色办学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科学分析学校实际情况,找出学校潜在优势,精心组织特色学科、特色教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实验室、特色校园文化等发展项目,通过巩固、创新和培育,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把创新驱动作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培养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积极推进学科创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扶持跨学科协作的科研团队,培育原创性科研成果;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制定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理顺学校组织架构,优化学院布局,精简管理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以创新提高质量,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创新增强活力,以创新推动发展。
当学校有了自己的含章之美,形成了自身的内健外柔之道,带给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师生也将是永生受用不尽的文化内涵。大学文化之花在湖南农业大学这片土地上盛开着,用她那芳香抚育着这个农业大国的代代英才们,从这个农学教育的圣地将代代中华农业人才接通地气,充满发展灵感。
¤科学发展篇
“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湖南农业大学将主动适应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科学发展,提升质量内涵,努力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加强学科建设。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指导思路,积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加强学科建设规划,构筑“学科制高点”,拓展“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交融,打造强势农科、优势理科、应用工科和特色文科。努力构建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基础生物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凸显学校学科特色的学科群,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特色学科集群,全面带动和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将教学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基地与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建设进行统筹考虑,使之成为开发新项目、展示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和进行科技咨询的窗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实践基地。“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重点抓好工科实训中心建设、农科综合实习基地建设、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四化两型”湖南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着力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努力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结构优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能力、适应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实施“三大师资建设计划”,即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515”人才培养计划和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验技能高的“双高型”实践教学队伍。不断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和工勤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将制度作为时代才气疏导引流的内涵发展工具,用创新体制机制激活、鼓励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弘扬自由、民主、科学、创新等大学精神,着力建设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树立自主、自立、自强、自律的校园风尚, 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和进取精神;建立和完善学术讲座制度,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大学学术氛围;建立校情通报制度,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增强师生员工“校兴我荣”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轮,镌刻着奋斗的荣光;希冀,昭示着美好的未来。国家无论富强鼎盛到何种程度,农业永远是支撑力量,湖南农业大学将用她特有的坚毅的品质、深隽的内涵、披靡的创新姿态,为国家的新农业及其他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力源泉,惠泽东方这片神圣的土地。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1年9月10日《光明日报》2版)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