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内涵发展 提升人才质量——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纪实

时间: 2011/09/15   作者:宣传部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苗   点击: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教授给学生上课



学校连续两次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名师指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第一个五年期。湖南农业大学顺势而为,主动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承担扩招任务,大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建设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不断创新,本科教育呈现出规模扩展与内涵质量提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8年再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内涵发展的教育思想,特色鲜明的教育观念,是湖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

    更新办学观念做创新教育

    学校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入人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蔚然成风,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日臻完善,教学条件日益改善,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巩固本科教学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本科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稳定专业数量,拓展专业门类。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已有学科专业基础,按照“稳定与优化农科,强化经管与理工科,扶持人文社会科学”、“改造与提升传统专业,增设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适度增设近农专业,积极发展涉农与非农学科专业,先后创办植物资源工程、农村区域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安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新专业,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内涵,培植品牌与特色专业,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现有本科专业65个,形成了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按照“统筹部署、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的原则,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大力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强化实验技能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专业提高+研究创新”三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模块、素质教育课模块,以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现已建成18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200余门网络课程。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学分制改革,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以“求真、求善、求美、求实、求特、求强”为内容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促进了专业教育与活动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特色;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建成了14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制度,遴选了10个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拔高人才标杆做精品教育

    拔高人才评价标杆是湖南农业大学飞跃的推动力,学校把提高人才质量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办学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各学科人才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提高课程质量,建设精品课程。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以校园网络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形成优势明显的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继续择优建设一批双语课程。加强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搭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进一步推进课程课件认证,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依托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编写规划教材和特色教材,及时将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编写和出版各类规划教材242部。完善优质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推进优秀教材进课堂。

    ——改善实践平台,提升创新能力。以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着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一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4800万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新增了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1个部省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14个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增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6项,805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1项,一等奖26项。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按照社会用人需求及行业职业要求,培养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公共选修课体系、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等。全面推广应用创新实验班改革试验成果,继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和学分制。坚持学研产结合,继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丰富合作办学形式。

    ——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根据专业水平和发展规划,分期分批资助专业建设。加强农科与生命科学的融合。重点支持农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生物技术、茶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建设;扶持动物医学、园艺、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经济学等专业点建设,全面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鼓励和扶持有硕、博士点支撑、招生历史10年以上的专业建设。现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校级重点专业13个。

    提升办学质量做内涵教育

    “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湖南农业大学将主动适应湖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丰富教育内涵,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进取,努力进入国家高水平办学行列,用高质量人才、高科技服务引领农业领域前沿发展,把学校建成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明确发展思路,坚持内涵质量。学校始终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实践教学提档、活动教育提量为内涵,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辐射机制,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坚持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结合,科学评价与激励约束结合,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声誉。

    ——强化学科建设,加强学科融合。学校坚持“扬优扶新、鼓励交叉、完善布局、优化结构、形成特色”的原则,构筑“学科制高点”,拓展“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交融,打造强势农科,优势理科,应用工科和特色文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龙头,围绕创新链的构建,加强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构建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基础生物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特色学科群,力争建成10-12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家特色专业,30个以上湖南省特色专业。

    ——实施提质工程,优化课堂教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不断更新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构建体现专业特色专业内涵的理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课程结构设计质量;加强课程教学研讨,提高课程讲授质量;通过引进、改造、自制等方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课堂监控,以学生到课、听课和教师授课为重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高课程考核评价质量。

    ——健全监控机制,强化奖惩功能。进一步规范、完善以本科教学过程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推进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完善教学评奖评优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以评价促规范、提质量。完善学院目标考核与教学基层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督导的职能,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社会评教“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链。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11年9月15日《中国教育报》4版)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