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湘农•先贤之风】与茶为友 深耕躬行——走近“茶学教育家”陈兴琰

时间: 2023/09/22   作者:      来源: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1   点击:

编者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饮水思源,不忘先贤;薪火相传,接力向前。本期【百廿湘农·先贤之风】专栏讲述“茶学教育家”陈兴琰先生的故事,望以小事叙人物展大义,追忆先贤风范。

与茶为友 深耕躬行——走近“茶学教育家”陈兴琰

本网讯 陈兴琰(1911-2001),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和茶树栽培育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奠基人。

1_副本.jpg

1984年,陈兴琰教授(左一)在指导科研

1911年,陈兴琰生于广东省三水县西南镇旧西村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陈晓川思想开明,千方百计送子读书。1927年,他考取广东省立广雅中学。陈兴琰少年立志献身农业,科学报国。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农艺门本科学习,主修茶作学。

1952年,陈兴琰到湖南农学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是湖南省茶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他曾主持我国茶学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方案,为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

陈兴琰在茶学领域主要有两大突出成就:提出了云南系茶树原产地中心及茶组演化变异中心;揭开了我国古代皋卢茶之谜并研制开发了复合苦丁茶。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为世人公认。只是1824年驻印度英军少校勃鲁士在印度沙地耶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国际学术界对茶的起源展开了争论。1994年,陈兴琰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专著出版。该书是他运用天(宇宙)、地(壳)、生(物)、人(类)四者之间对茶树起源整体影响的关系,以跨地质年代和该省古今变迁的有关资料,以及自己7年的调研成果写成。书中有云南茶组植物“种”和类型的彩照144幅,既是科研成果总结,也是国内外尚少见的图文并茂的著作。在书中,陈兴琰对云南茶组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明确表达了云南西南部不仅是原产地中心,而且是茶组演化变异中心。

为了准确论证此观点,陈兴琰在两次接受农业部委托主编《茶树育种学》编写任务时,不顾年老体弱,亲自组织和带领各农业院校任教茶树育种学的中年教师,连续去海拔1500米的云南大黑山及贵州遵义、娄山关、桐梓等地考察调查,行程6000多千米,取得了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大大丰富了我国是茶树发源地的论据。而他自己却由于过度辛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从贵州返长沙途中晕倒在列车上,险些献出生命。

皋卢是2000年前东汉时期成书的《桐君录》中记载的一种药用植物,后因多种原因而失传。19世纪中期,日本学者报道日本一栽培茶树品种取名皋卢,并认为皋卢是茶的原种。“皋卢是茶还是别的植物;日本的皋卢与中国古书中的皋卢有何区别?”成了难解之谜,在茶叶界引起不小的争论。陈兴琰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相印证的方法,经多年研究,于1984年6月在《湖南农学院学报》发表《皋卢茶——苦丁茶的考证》一文。1990年,他又写出《中国皋卢(苦丁)茶的源流及其真伪考》的论文,揭开了中国皋卢(苦丁)茶之谜。

苦丁茶(古时称皋卢茶)清凉解毒,功效神奇,具药用开发价值。陈兴琰在查阅文献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1993年,他主持开发创制的“复合苦丁茶”产品,在国家科委、海南省政府、中国专利局于海口主办的“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还获得了多项荣誉。陈兴琰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研究使失传已久的、在唐代就与茶齐名的饮、药两用的保健产品重见天日,并获得进一步开发。

2_副本.jpg

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陈兴琰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的科研课题《提高湖南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和《湖南主要茶树群体种质资源研究》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1980至1995年,他主(参)编的书有6部;1980年和1989年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教材《茶树育种学》,其中1989年版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40多年来,他共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翻译专业文献近50篇。陈兴琰从事茶学教学科研50余年,带出了一支团结、肯干、能干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湖南工作半个世纪,成绩卓著,被教学界尊称“茶学教育家”。

(本文由学生记者徐婧婷整理,资料来源于各类史料档案、纪念文集和主流媒体公开报道,限于历史久远,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审稿:王薇薇 庹炼)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