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看长沙④创新创业何以获得不竭动力

时间: 2009/06/23   作者:韩 霁 王 玲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苗   点击: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长沙这座具有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如今因自主创新精神的注入而更显活力。在创新文化的带动下,长期积累的科技能量得到释放,一座“创新创业之都”正在迅速崛起。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

    长沙曾诞生过一个又一个“第一”:国内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第一台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第一台高功率微波发生器……

    进入新世纪,地处中部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寻求崛起的长沙,只能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这正好与长沙的城市文化发展不谋而合。文化的张力不可限量,正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科研人员身上充分释放。

    10多年前“三辰卡通”起步时,国内动漫市场基本被国外动漫形象垄断。当时有人分析,国内动漫水平与国外相差30年,国内企业没有巨额投入就休想得到市场份额。还有人判断,中部地区根本不具备发展动漫的基础。“三辰卡通”没有被这种“专业分析”吓住,面对国外公司的技术保护壁垒,凭着“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成功开发出了“电脑动画制作集成系统”。基于这一独有的技术,国产原创的卡通形象“蓝猫”在长沙问世,由此开启了国产原创动漫的新时代。随着“虹猫”、“山猫”等卡通形象相继落地,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技术进步引领艺术发展”的中国式动漫发展之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路径。现在,“蓝猫”品牌已经向30多个国家输出,“蓝猫”系列衍生品高达6000多种。以“三辰卡通”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软件产业集群随之迅速形成,动漫年生产能力达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三辰卡通副总经理滕海波说,“我们想证明,中国人不缺乏创意的头脑、创新的思维,只要敢于实践,就有成功的可能。”

    自主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长沙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己带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政府首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企业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大中央空调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长沙得到了第一批来自政府部门的用户,也由此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尊重人才 宽容失败

    走进官春云院士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工作区,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上花园。这座3层小楼就建在一个人工湖上,湖里的鱼儿游来游去,湖边的实验田油菜将熟,楼内试验室、办公室、工作室一应俱全,院士和他的创新团队就是在这样优美安静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当初学校因为缺少会议室,有人提出把这里用于开会,但校领导经过反复斟酌,还是决定将优质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方面,划为了院士工作区。副校长符少辉告诉记者,“油料作物研究是我们学校的重点学科,官院士和他团队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油料生产水平意义重大。”

    “鼓励创新首先要尊重人才。他们最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质待遇,而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和受尊重的感觉。只有培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土壤,创新成果才能‘生长’出来。”长沙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深有体会地说。

    高风险是创新活动的突出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创新精神才显得可贵。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过程并不全以成功为结局,也会有失败的经历。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勇军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气球的发明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却因为研制配套技术的合作伙伴没能攻克相关技术,而前期投入的400多万元已经用尽,不得不遗憾地止步于产业化的“门槛”前。他在打点行装离开创业园时对送行的肖勇军说,“我相信制约整个项目的技术难点最终会被攻克,到那时我还会从头再来。”为了继续保留公司的资质,以便使这位创业者“东山再起”,创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会为其出资缴纳相关的工商管理费用,并定期保持联系,关注他和他的技术。宽容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在长沙,这样的故事很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同样能得到信任、认可和尊重。

    创新活动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这一点在长沙体现得很充分。在中南大学,每年的行政事业开支中总有一项支出,专门用于在校师生的创新活动。他们所选的课题、项目,只要学校的评审专家认为有创新性,就会拨付给一定的经费,拨付后也不急于催问和计较结果。这所大学的经费并不宽裕,却如此“大方”,他们的账是怎么算的?多年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现正在雨花区筹建湖南省环保科技园的关选国给了记者答案,“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宽容失败更有利于自主创新。”

    创新突破 创业富民

    长沙是一座科教名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密集,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长沙的城市特点,也是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富民的宝贵资源。“文化根基、知识储备、科技资源,为长沙走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说。

    打造“创新创业之都”,是长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自身的新定位。当“创新强市、创业富民”成为整个城市的发展理念时,“知识创造财富”、“让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的产品”也就成为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志在报国的留学生、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甚至是普通的市民、一线的工人,都纷纷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洪流中来,创新创业也由此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2002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少波和另外两位有留学背景的同学回到长沙,成立了三诺生物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国产医用快速监测设备的研制。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国产自主品牌必将取代进口品牌,这是趋势,也是使命。”没有休假,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当他们把前期投入的资金几乎用尽时,产品终于上市了,没想到市场并不认可。他们又挨家挨户地推销了3个月后,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10台血糖仪,几位年轻人额手称庆。李少波至今记忆犹新,“那种快乐的体验让我们终生难忘。”现在,三诺公司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国产品牌的领跑者。

    “创新创业的基础是什么?对企业来说是全员参与,对社会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参与。”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这句话,道出了长沙创新创业文化的根基之所在。

    何寄华告诉记者,“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使长沙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不再是跟踪型、追赶型,而已进入领先型的跨越阶段。”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9年5月21日《经济日报》3版 作者:韩 霁 王 玲)

点击下载文件:
0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映像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