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庄稼地做学问的院士
官春云院士(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油菜地田间从事科学研究的。
□ 本报记者 韩 霁
为了让油菜产出更多的油水,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官春云下到田里,像农民一样耕耘、播种、收获。
望着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官春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和满足。在湖南,人们常说“搞杂交水稻有袁隆平,搞双低油菜有官春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对我国食用油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中国油菜之父”。
1959年,官春云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从此,在广袤的田野上,多了一个勤奋耕耘的身影。
我国已有几千年种植油菜的历史,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油菜科研工作者苦苦追寻着破解的途径。在众多研究者中,一位25岁的年轻人发表的关于“油菜冬发”的理论可谓一鸣惊人。这个年轻人就是官春云。
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一样,科学报国的理想深深扎根思想深处,为了让油菜产出更多的油,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官春云下到了田里,像农民一样播种、耕耘、收获。1978年,与“油菜冬发”理论相配套的技术在长江中游推广开来,使当地的油菜亩产由原来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以上。
1974年,加拿大育成了世界第一个“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双低”新品种不仅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且营养价值也更高。“中国人也应当有自己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官春云开始向新的研究领域跋涉。
根据化学杀雄配组自由的特点,1979年官春云筛选出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杀雄剂,使育种方法大大改进、育种效率大为提高;为了早日育出油菜新品种,官春云与他的同伴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南繁北育”,湖南各地市和云南、黑龙江等省份,留下了官春云和他的同事奔波的足迹,翻地、耕地、播种、间苗、施肥、选株、收获……官春云亲力亲为。
1987年,“湘油11号”诞生了,这个我国首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268公斤的最高纪录。之后,官春云又相继育成湘油13、湘油14、湘油15、湘农油57l等6个双低品种,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安徽、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广。
虽然官春云一直在学校工作,但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与农民生活在一起,这使他更加熟悉农村,知道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农业科研也更加有针对性。
好的品种离不开好的栽培手段,为了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官春云将研究重点放到了实用简便的栽培手段上。2000年,官春云领衔的油菜科研团队推出了油菜免耕直播联合播种机,为了让农民了解机器的操作方法,官春云亲自在田里为农民演示,随着机器在田里行进,挖坑、播种、覆土、施肥几个步骤一气呵成,省时省力,而且实现了规范管理,看到农民朋友脸上的笑意,官春云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
当前,年产2000多万吨油菜籽植物油,在我国植物油总消费中占三分之一。如何在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油菜增产,考验着官春云和其他科技工作者。
“油菜提前播种20天,提前成熟15天,对于中国食用油安全重大意义。”官春云说,“攻克了这个难题,湖南的3000万亩冬闲田就成了‘油库’!”开发冬闲田是官春云现在最关注的事情之一。
对湖南来说,种植面积虽达到1200万亩左右,但在双季稻产区,大片田地在冬季只能闲置,如果能够育成更加早熟的油菜品种,就能把“冬眠”的土地利用起来,变为“油田”。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用油需求,构筑国家的食用油安全,帮助农民增收,他不断向自己设置一道道难题。
现在,年逾七旬的官春云,依然工作在农业科研一线,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油菜的农民“支招”。官春云告诉记者,油菜是我国第五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接近全世界油菜面积的三分之一,单产接近世界平均产量,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食用植物油自给还有很大缺口,他和其他油菜科研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葡萄开花的季节
石雪晖在澧县小渡口镇杨家村葡萄园观察葡萄结果情况。
“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身穿暗红色黑细格衬衫,一头齐耳短发,个头不高,说话声音响亮。初次见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石雪晖教授,感觉她就像一位朴实可亲的邻家大妈。
这位石教授可不简单,她主持的“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南方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俗称提子)的先河,并结束了南方种植红色品种不能上色的历史;她领衔的“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培育出双季葡萄,每年可为葡萄种植户增产500公斤左右。
更令人敬佩的是,20多年来,石雪晖的足迹踏遍了三湘四水60多个县市,将自己潜心研究的欧亚种葡萄栽种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仅在湖南澧县就指导近千户农民种出了亩产纯收入过万元的“万元地”,全县葡萄年产值达到2亿元。她常说,“作为农业大学的教授,应该到农业生产一线去体现自身价值。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的农民王先荣就是一位受益者。王先荣以前在澧县试种巨峰葡萄。1993年6月,葡萄遇到虫害,他心急如焚,带着1000元钱和病枝叶到省城求教。跑了几个部门都没解决问题,最后经人介绍找到了石雪晖。石雪晖连夜开出了7套防治方案。王先荣回去一试,立马见效。丰收之后,王先荣特意摘了葡萄上门致谢,并拜石雪晖为师。
从那以后,石雪晖在王先荣的葡萄园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课题组直接在农民果园里开展科研,先后研究出了10大配套技术,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栽培的技术难题。而王先荣也在石雪晖指导下,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由一个普通的葡萄种植农民,成长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盖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葡萄种质资源圃,并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谈到石雪晖的支持与培养,王先荣至今仍满怀感激,“没有石教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告诉记者,他已经成了石教授普及葡萄种植技术知识的“二传手”,“我这里是最好的示范基地,新品种一问世,周围的农民看到实惠后马上就会主动来要,很快就能在全县推广种植,第二年就能见到效益。”
如今在澧县,形成了科研—大户(公司)—农民的高效率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葡萄种植户的技术普遍提高,葡萄种植面积也发展到近2万亩,年产值达到近2亿元,葡萄产业成为了澧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可喜的是,随着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郴州、衡阳、岳阳、益阳等地的农民也纷纷种起了亩产效益过万元的葡萄。
石雪晖没有停步。这两年,她又研究上了湘西山区满山遍野的刺葡萄。“怀化的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多亩。为了延长产业链、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效益,我们开展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解决了刺葡萄酿酒含糖量底、没有香气的问题。目前已经培育出了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9%的新品种,准备做认定和登记。”石雪晖高兴地说。
依托石雪晖的刺葡萄酿酒研发,澧县已建成了全国惟一一家以刺葡萄为原料的年产3000吨的葡萄酒厂。国内干红葡萄酒市场上,第一次飘出了湖南产品的醇香。
谈到多年搞科技推广的经验,石雪晖说:“科技推广也要讲科学,既能创造效益,还要农民愿意学、学得会。”石雪晖送科技下乡,从不照搬书本知识。往往是先下果园,看准农民的技术缺陷和栽培管理问题后,马上就在村里甚至田间地头讲课,边讲边示范,农民照着学。她还编了一本《葡萄优质高产周年管理技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配上图片,详细说明葡萄种植的过程,目的是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这些年,石雪晖每年下乡出差几十次,从没有向农民收取分文服务费。有一年,隆回县种植户李爱生给她寄了2000元技术咨询费,又被她退了回来。她说,“农民解决了问题,赚了钱,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石雪晖心中最牵挂的,总是农民的葡萄园。“现在应该是葡萄开花的季节,但由于管理不当,岳阳的30多亩美人指葡萄现在还没有花,无法结果,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我刚去过那里,指导农民采用逼迫副梢结果的方式解决问题,以保证收益。”
石雪晖不时拿起手机查看消息,她的手机上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在葡萄种植、管理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会通过短信咨询。说话间,石雪晖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农民邓汉光打来的,他去年2月刚种上的240株欧亚种葡萄得了病,向石教授求救,电话里,石雪晖细心给予解答。
不久前,已到退休年龄的石雪晖刚刚在学校办了延聘手续。她微笑着说:“虽然家里人希望我退休,但我还是放不下呀,现在能做就再多做一点吧。”
(校党委宣传部转自2009年5月27日《经济日报》15版 作者:韩 霁 王 玲)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