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本网讯(农学院 卢学丹)7月13日,我校与湖南金健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现代种业发展论坛在长沙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教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任光俊研究员,武汉大学李绍清教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总站林青山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王州飞教授,湖南农科院副院长余应泓研究员,原湖南省农业厅巡视员青先国,隆平高科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研究员,湖南种子管理服务站站长蔡义东研究员等出席论坛,湖南农业大学师生、隆平科技园、金健种业员工近300人参加会议,共同论道现代种业发展的大变局以及“破题之法”。学校副校长陈光辉主持论坛。
胡培松院士等种业专家参观金健米业开慧基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粮食安全的前世今生》报告中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决定粮食安全。中国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胡培松以“藏粮于技”勉励种业人,并指出:基础理论研究应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着力提高作物单产;选育耐荫耐密植、适应新型栽培模式、适应极端气候条件、适应南方土壤酸化的种质;防治病虫害如草地贪夜蛾对农业的危害等。
林青山研究员做了题为《“一带一路”水稻突破性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广东种业集团“一带一路”水稻品种培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东南亚国家水稻生产的潜力;介绍了针对“丰产性”“广适性”“垩白率”提出的育种思路;分享了高端丝苗香米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报告最后提出发挥品种优质、高产、再生能力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绿色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的建议。
李绍清教授在《野生稻长雄蕊——水稻新资源》报告中展示了利用野生稻作为水稻改良天然基因资源库的成功案例,为水稻改良育种提供了参考思路。
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建设。王州飞教授在《国家一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报告中指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一流种业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并针对湖南农业大学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意见。
王建龙教授结合种业发展形势,从政策、实践与湖南特色等方面,做《基于当前种业形势的金健种业发展之路》的报告。报告指出国内种业的“痼疾”,如水稻种植亏损现状、种企科研困难与冒进发展等问题,分享了金健米业专注优质稻研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延伸产业价值的战略思路。
(审稿人:余婷婷)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