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湘农•时代记忆】1976级校友邓学东:知恩于心 传承于行(组图)

时间: 2023/04/26   作者:刘洋      来源:120周年校庆办   编辑:新闻中心1   点击:

本网讯 (120周年校庆办 刘洋)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中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我校1976级农学专业校友邓学东正是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坚守“三农”情怀,将强农兴农作为人生最远大的追求,履职尽责,倾情奉献,2017年,光荣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微信图片_20230426170845_副本.png 

2017年,邓学东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1944年,邓学东出生于望城一个世世代代靠种田为生的农户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记工员、副队长、生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74年,在村民引荐下,邓学东拜访了湖南农学院水稻育种专家——康春林教授。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康春林教授汇报了生产队的现实情况,并请求教授指导他们科学种田,提高水稻单产量和稻米质量。

“选育水稻新品种,为农业农民服务,尽快地用于生产,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你们要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邓学东回忆与康春林教授的第一次见面,这一番话让邓学东记于心、践于行。最终,康春林教授选育的新晚稻品种——余赤231-8落地生产队,经过精心培育,秋收原种1087斤,单产超900斤,高出当时晚稻单产100多斤。

 044(2)_副本.png

1984年7月,邓学东在考察新品种

正是由于在生产队出色的表现,1976年,邓学东被推荐至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深造。邓学东每每回想起在试验田做水稻品种选育的那段日子,他总是激动不已、热泪盈眶。由于条件艰苦,他和康春林教授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整天都泡在试验田里,午餐基本就在田地里解决。康春林教授总是生怕学生饿着肚子,就把自己从家里带的馒头分享给邓学东,水壶也成为了师生共用的,谁也不嫌弃谁。邓学东说,他和教授亦师亦友亦亲人,老师的善良、淳朴深深地感染着他,也正是这段学习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

 045(1)_副本.png

1986年7月,邓学东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

从1979年毕业起,直到2004年退休,邓学东一直在望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退休后,邓老始终思考该用哪种方式回报社会。2006年,他自愿担任一名普通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充分利用农业技术专长和多年来累积的丰富经验,主动请缨,牵头成立了“长沙市银发扶贫专家志愿服务队”,邀请了50多名省市农业、林业等方面的老专家,聚焦乡村一线,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向种植户们现场教学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他们所助力的长沙市内38个贫困村,均提前一年先后脱贫。近10年来,他先后帮助了近1000名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2017年,邓学东发起成立了开福区“五老”助学队,连同2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赴各地开展助学活动。6年来,他们的足迹远赴龙山、城步、平江、保靖等25个县市区,行程达20多万里,捐资助学580万元,点亮了10000多名优困学生的“希望灯塔”。

邓学东虽已过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一听闻母校即将迎来120周岁生日,他很是欣喜,并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捐款10万元。

邓学东的一生充满着泥土芳香,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邓学东这样的“中国好人”,他们立足平凡岗位,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审稿人:庹炼)

视频IDhttps://tv.hunau.edu.cn:5566/ThirdPartSearch/FileStream/20016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