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茶飘育人香 做创新“爱茶人” ——访2016年度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朱海燕

时间: 2016/10/25   作者:杨国辉 曹希雅 曾书州 何枝燕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报   编辑:喻诚   点击:

人物简介:朱海燕,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授《茶文化》、《中国茶艺》、《中国茶道》等课程。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茶文化与茶业经济方向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明清茶美学研究》等1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 2项国家级项目和4项省部级项目。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7部。今年7月,《中国茶道》升级为MOOC,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后,第一期选课人数达到46338人次,成为名列前三的热门课程。

一缕氤氲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办公室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好像沾上了幽幽清香。朱海燕老师坐在茶具的另一侧,气质如兰,纤手轻抬,一道洁水沏来,如她的茶学生涯一般,芬芳而醉人。

做痴迷的“学茶人”

朱海燕出生在一个茶乡,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飘着茶香的世界,耳濡目染之下,茶在她眼里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怀揣着对茶的热爱,朱海燕考入了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1994年本科毕业后,由于当时家庭条件艰苦,朱海燕无奈地告别母校,背负着家里的期望踏上了求职的道路。

    在朱海燕多年的求职生涯中,唯一不变的是对茶的热爱。离开学校后,朱海燕开过茶馆,也从事过许多与茶相关的工作,她经常与懂茶的人打交道,这也让她深觉自己的学识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海燕与一位老茶人评茶,老茶人的一番话真正触动了朱海燕,她心里产生了再回校读书的念头。

经过几年的打拼,朱海燕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渐渐宽裕,2003年,恰逢当时母校招收茶文化方向的研究生,一番深思熟虑后,朱海燕决定重回学校深造。当时,茶文化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无疑是一次冒险,可是她却义无反顾,硕士,博士,留校担任茶学专业老师,朱海燕在茶文化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坚定。

“应茶而生的文化,承载着谦卑、平和、简朴、内敛、礼……”由于对唐宋诗词的喜爱,朱海燕醉心于茶的诗情画意里,于是决定往“茶美学”这个研究方向发展,将构建茶美学的基本框架作为自己的理想。“茶美学”虽然是茶文化的一个分支,但这个领域并没有被深入研究,在没有前人铺路的情况下,朱海燕只能自己独立摸索,开辟一片新的研究天地。

经过多年沉淀,她独著了《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和《明清茶美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首次对中国茶美学展开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唐宋和明清时期人们对茶之美的认识,为构建中国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她也因此被誉为“茶美学研究第一人”。朱海燕说:“我希望将来再研究撰写一部《近现代茶美学研究》,弥补过去茶美学研究的空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做学生的“引茶人”

朱海燕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上快乐地耕耘着。她说:“在我的教学课堂上,只要有一个人深爱上了茶学这门学科,那就是我的成功。”

有段时间,朱海燕听班上的同学在聊《琅琊榜》里泡茶喝茶的情节。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朱海燕也试着看《琅琊榜》,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场景中泡茶的姿势以及所用的茶具。她说“每次我和他们讨论这些热点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都很好,我们老师也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点来教学。”

“为什么喝茶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其实就等于电脑里装了个360及时地去杀毒,就用得久一些。”“杀青,多酚酶的作用其实不难理解,就像家里炒青菜什么情况下会炒糊,什么情况下会变黄一样,是为了控制时间和温度。”朱海燕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各种生动通俗的例子。

朱海燕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同学们也听得认真,学得带劲。2014级学生何莎莎说:“以前觉得茶是离我们年轻人比较遥远的东西,上了海燕老师的课以后,才知道茶不仅接地气,而且健康养生。”

沁心茗茶协是我校的特色社团之一,作为协会指导老师,朱海燕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参加协会活动,指导茶艺队表演,和成员们一起想活动创意。看着茶协从建立之初的小小规模到如今成为学校里最火热的社团之一,朱海燕充满了感慨。在指导茶艺队的表演时,她说:“孩子们因为兴趣爱好相聚在这里,看着他们从零基础成长到举手投足间都带着茶的韵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我感到很欣慰。”

为了学生们对茶有更深地了解,朱海燕经常会邀请班上的学生来办公室泡茶、喝茶、学茶艺,和他们谈心。“茶叶可能以前在大家的观念里就是务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茶文化之后,通过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对茶有正确的认识,不仅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也要做一个茶文化的传播者。”朱海燕深情地说。

做创新的“传茶人”

当被问及重复传授一样的知识点,是否会感到厌倦,朱海燕回答:“天天炒剩饭肯定会厌倦,如果你不断在这个领域里创新,每天都有新鲜感,又怎么会厌倦呢?”

以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交流回国后,朱海燕更加意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重要性。在《中国茶道》这门特色课程上,朱海燕玩出了花样。从传统课堂,到混合式教学,再到翻转课堂,最后融入慕课,她坚持不断创新,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妙趣横生。

在制作“慕课”的过程中,为了呈现出精美优良的教学视频,朱海燕还特地换上了古风的服装,到专门的茶室、茶叶基地进行拍摄。制作课件时需要配音,但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令朱海燕十分苦恼。在与团队成员讨论后,朱海燕还是决定坚持用自己的原声录制,于是她便开始不断地苦练普通话。“我担心如果找人配音,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达课程的精髓,影响教学质量。”朱海燕这样说道。

朱海燕通过一个个短小精美的视频,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以及课后讨论、章节测验等,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揭开了茶道神秘的面纱。选修了这门课的熊健同学说:“慕课使得我们在课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基础内容,让我更有效率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课后,我都感到快乐,慕课太美了!”

“茶不仅仅是消费品这么简单,茶文化是魅力非凡的。”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朱海燕不断改良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到慕课,她希望用更加轻松的方式让茶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在茶文化的传承上,朱海燕坚持传播茶文化应注重理念的把握的原则。“我们传播文化,不能哗众取宠,要传承文化,就得树立值得信赖的文化传播形象。”她说,“只要传播的脚步不停歇,我们脚下的路就会不断向前延伸。”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朱海燕端起茶杯,轻闻一下茶香,说:“虽然形式变化可能不多,但内容千差万别。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拿起茶具,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让我产生不断深入研究的兴趣。”茶香寥寥,心在苦后回甘的茶味中渐渐沉淀,教学育人,传承茶道,朱海燕在不断地探索中砥砺前行……

(学生记者 杨国辉 曹希雅 曾书州 何枝燕)

点击下载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